首页
第06版:问道吉线G331

岁月沉淀的神秘之塔

□沈 燕

沱沱 摄

鲁丁源 李宇涵 摄

1月16日,“揽胜·探微 问道吉线G331”文化采风团从临江沿G331北上,左边是悬崖峻岭,轻雪漫山,如烟如黛,右边是奔腾不息的鸭绿江,雾霭如纱,翠鸟曼舞。一路听着专家们讲述关于望江楼、神龟湾等放排卧子的奇异传说,心神远驰,意兴遄飞。虽驱车4小时才到长白县城,但也不觉得多累。

灵光塔是长白县的地标,也是长白县的文化符号,我一直心向往之,盼着一睹这座承载着无数岁月印记与神秘传说的古老佛塔真容。

车穿过一个巨大“之”字形的盘山公路,我们终于驻足在灵光塔前。她静卧在苍山松岭之间,这里山连着山,蜿蜒、起伏,最为前突的山叫苍龙岭,灵光塔就建在“龙头”上。塔身后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绵延群山,松柏簇拥。这里也是长白县西北郊塔山公园内,海拔820米,往前望,吉线G331公路从它脚下依山折走,公路外侧就是鸭绿江,江对面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两江道首府惠山市。

灵光塔是渤海国时期遗留的砖砌楼阁式空心方塔,也是吉林省境内唯一的唐代渤海国地方政权的古建筑遗迹。该塔本名失传,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长白府首任知府张凤台和襄办员刘建封来到塔甸(今长白镇)为长白府衙门选址时,发现了这座古塔。他们慨叹万物更始,唯有此塔完整保存,便将其与西汉时山东的灵光殿相比附。山东灵光殿历经战乱等仍能独存,而此塔历经岁月流转、长白山火山喷发而岿然屹立,故将其命名为灵光塔。

灵光塔整体建筑由地宫、塔身和塔刹组成。地宫位于塔基下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9米,东西宽1.4米,高1.5米。墙壁用砖砌成,顶上盖着大石板,后墙中央有用于安放舍利的台座。塔身每层均为正方形,用青灰色方砖砌成。第一层南面有一拱门,高1.65米,宽0.9米,拱门上部两侧和另外三面分别砌有整块的褐色花纹砖,按顺序可读作“王之国土”。塔身南面第二、三、五层各有一方形壁龛,第四层和东西两侧的二、三、四、五层亦建有一方形窗口。塔刹呈葫芦形,高1.98米,在灵光塔西侧2公里处还发现一处烧砖遗址。

灵光塔的建筑工艺十分讲究,塔身均磨砖对缝,为叠涩式塔檐,底边长3.3米,顶边长1.9米。塔内层间砌成平行叠涩顶并留有空间上下贯通。塔下有地宫,向南接甬道,有土阶可通往地面。在塔内隐约可见壁画,但因年代久远已难以辨认。

在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博物馆馆长郜炳琨的娓娓介绍中,我们愈发感到这个塔的不简单。

灵光塔是东北唯一保存下来的唐代渤海国建筑,显示了渤海时期精湛的造型艺术。与之同时代遗留的还有承德的双塔峰,都是由清代知府领衔勘察的。灵光塔和双塔峰均有一“王”字,灵光塔篆书小石碑已被破坏,但在塔内的四壁上留下了砖砌“王之国土”四个字,双塔峰供的小石碑上镌刻“王仙”两个字。为啥都带“王”字呢?原来灵光塔地处渤海国,是渤海王的领地,双塔峰地处饶乐都督府,是奚王的所在地,都是立塔不供佛,只拜自己的“王”。所不同的是,灵光塔已被当地确认为是硕果仅存的唐塔,于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流传着许多与灵光塔有关的传说,其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很久以前,长白山区灾祸频发,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天,一位云游至此的高僧,心怀悲悯,决定在此地建塔以镇邪祈福。在众多百姓的齐心协助下,佛塔顺利建成。神奇的是,自塔建成后,灾祸渐渐平息,山间时常有祥瑞之光闪现,庇佑着这一方土地和百姓。因此对它尊崇备至。

灵光塔历经千年而不倒。正面看灵光塔塔身向西南略有倾斜,不由得让人想起远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相传比萨斜塔在建造过程中,当建到第三层时,塔身开始倾斜。一位年轻的建筑师运用独特的建筑技巧,巧妙地利用倾斜角度,使得比萨斜塔在看似摇摇欲坠中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站在灵光塔下,我不禁将它与比萨斜塔的传说相联系。虽然它们身处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同样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信仰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千百年来,众多的文物工作者为灵光塔的保护作出了贡献。据郜炳琨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吉林省考古学家方起东曾带队对灵光塔地宫进行修缮,对灵光塔的稳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今斯人已逝,灵光塔依然。

我缓缓绕着灵光塔踱步,手指轻轻触碰那历经风雨侵蚀的青砖,仿佛能感受到千年之前的温度与故事。抬头仰望塔顶,想象着当年高僧为众生祈福的场景,心中满是敬畏。这一趟与灵光塔的邂逅,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它独特的建筑魅力,更让我沉浸在那些或奇幻或动人的传说之中,收获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心灵之旅。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