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三农

老林场焕发新活力

——通化县三棚林场改革见闻

本报记者 陈沫

三棚林场国家红松良种基地的红松种源丰富。

三棚林场国家红松良种基地的红松枝繁叶茂。

伴着阵阵松香,银装素裹的茫茫林海闯入视野。

这里是隶属于通化县国有林总场的三棚林场。“三棚林场建于1958年,60余年累计营造高标准红松林1.8万亩,红松子丰收年份产值超千万元,同时这里还是国家级重点红松林木良种基地,为全省提供30%的红松种源。”沿着红松林中的小路拾级而上,总场场长王大强指着不远处的松林说:“那片林子是60多年前种下的,近30年来,收益较高的红松母树林都出自那一批。”

多年来,林场殊荣不断。在林场的荣誉墙上,“全国十佳林场”“中国最美林场”被挂在了最醒目的位置。

“那时,林场改革刚实施两三年,林场变化很大。”王大强坦言,改革前的国有林场曾长期因企事业性质不明、经营方式不活等因素,管护水平降低、发展活力不足,一度陷入困局。

什么问题突出,改革就指向哪里。

国有林场改革启动后,林场整合人员、政策、部门等多方面资源,重点解决了运行体系、林管机制、人才引进等瓶颈问题。轻装上阵,林场在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管理上更加规范,林场发展的自身动力显著增强。

改革卸掉了包袱,但新问题又随之而来:如何利用林场厚实的“绿色家底”,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多重红利?这亦是改革的要义。

哪里出现新问题,改革就跟进到哪里。

“我们审视自身,最大的优势是林场生态好、面积大,以及林下作物种植技术。”三棚林场场长耿玉华说,“利用这些优势发展‘红松+’产业,林场向红松林综合利用方向迈进,持续探索红松林的立体开发和融合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利用森林资源发展优势产业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三棚林场积极调整产业布局、丰富产业业态,实现短、长产业叠加发展。

林场职工姜鑫5年前与工友们一起租下了林场的百余亩林地,开展林下经济种植,效益可观。在不破坏原生态环境条件下,套种林果或林药,不仅可以增加山地利用率,还能提高经济价值。

在三棚林场,像姜鑫一样发展林下经济的职工还有很多。据耿玉华介绍:“我们鼓励职工承包土地发展林下经济,采用混合间种的模式,以实现更多的附加值。目前,林场及职工种植林药和花卉苗木面积已有5000余亩。”

2022年,林场又建成一座冷库和加工车间,冷库可存放松子50万公斤。场里还建成一处近8000平方米的晾晒场。

离城市不远,离森林更近,徜徉于森林之间,尽情“森”呼吸。得益于国有林场“一场一景”建设,这份属于山林的快乐,在国有林场改革探路的过程中已“显山露水”。“红松+旅游”正是林场寻求改革突破的又一探索。

“我们利用红松母树林景观资源,探索发展红松康养旅游,打造三棚林场红松康养旅游产业园。”耿玉华介绍,园区已建成垂钓园、观光塔、景观台、林中栈道等景点,营建了移动板房等基础设施,今年,林场还将持续加大投入,对供电线路、公路绿化美化以及民生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

改革,让林场蜕变成一个集森林资源保护、自然观光、森林休闲康养、特色山珍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万亩红松果林休闲康养产业园。

改革激活了三棚林场发展的“一池清水”。2020年,林场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三棚林场入选全省现代林场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并被赋予建设高质量的森林资源培育示范基地、建立科学高效的经营管理样板、打造功能齐全的综合保障标杆、培育高水平的绿色转型发展先导区、探索统筹推进和谐美丽林区建设新模式等五大任务。

试点建设5年来,围绕森林保护培育、构建制度体系、完善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发展、富裕和谐林区等建设重点,创建试点工作全面推进,三棚林场绿色产业得到显著发展,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林场建设实现高标准、高品位、高质量发展目标。

山绿、场活、业兴、人富,改革不仅让林场有了新出路,也让一片片老林区焕发出新活力。

(本栏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