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长河悠然流淌间,总有一些地方,宛如隐匿于岁月深处熠熠生辉的明珠,不招不摇却又穿越经年而引人入胜。位于国道G331长白段、距离长白县城以东3.5公里的马鹿沟镇果园村便是那样的一处打卡地。
果园村,名副其实,村里村外随处可见或零星、或集中生长的各类果树,春来花闹枝头,微风轻抚便有缤纷落英;秋至则果香四溢,沁人心脾。村前直通国道G331长白段,更有鸭绿江缓缓流过;村后则有长白山南坡山林之势为倚,幅员390公顷的行政村,如一颗镶嵌在长白县东南隅的明珠,古朴晶莹,柔光四射。
村门建筑为牌楼,牌楼顶部用仿古青瓦覆盖,整体为玄武岩砌筑,是果园村的标志性建筑。整体设计壮观厚重,牌楼匾额上是由时任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亲笔题写的“长白朝鲜族小康村”八个大字。
从牌楼前拾级而入,眼前豁然开朗起来:精致的小型广场一侧,有溪水蜿蜒而至,先有廊桥,再有木质水车,又有鹊桥,再有垂柳伴溪,溪流微宽处清晰可见小鱼穿游;另一侧则是采用鸭绿江中的鹅卵石、天然大理石和名列中国五大篆刻名石之一的长白玉砌筑而成的“文化墙”,那是一面以白黑为主、配有七种色彩掺杂其中的石墙。墙面设有错落有致的圆、高、方等多元化窗格,其间放置了淘米盆、顶水罐等朝鲜族生活用品,大理石的墙面上刻有著名歌唱家蒋大为演唱的《长白,我的故乡》……人们用这种博古架一样的墙的形式,讲述长白朝鲜族自己的故事。一时间,让人难以分说广场与水系和石墙景致之间,谁是谁的背景、谁是谁的点缀了。
与村门牌楼相对应的,是一座四方城的建筑,名为“巨矢城”。屋顶是朝鲜族传统建筑中的四坡水样式,有传统官式庑殿顶的建筑特色,只是正脊上并没有鸱吻和戗脊上的神兽。灰瓦白墙在穹之幕下,显得那么恬静、那么淡然。巨矢城的耳房设为村委会办公室和民兵执勤点;正厅设展览馆,有书画、民俗、奇石等展区,展品均有长白朝鲜族的地域属性。
巨矢城外一侧是由纯铜铸造、总重量达500公斤的铜牛,那牛脊背坚挺,装得一车烧柴正稳步前行。无论是出发还是路过或是回归的人们都喜欢去摸一摸那铜牛的犄角或是脊背,或许这是一种关于坚韧、执着、担当等力量的传递,又或是对满载而归的心理慰藉吧。
巨矢城另一侧是一处仿古朝鲜族民间霸王圈建筑形式的民居,名“稻香居”。木架结构,屋顶以稻草覆盖,房屋正面开3扇门窗通用的“门”,屋内有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寝室有大平炕,仓库里放置着农民用来背烧柴的背架、轧冷面的冷面架、磨谷和做打糕用的“捣碓”等常用工具。墙壁内外皆涂以白色,整洁干净,是早年间典型的朝鲜族农居的代表。
果园村内公路笔直、整洁、通透,路边那些白墙青瓦、屋脊两端微微翘起的极具朝鲜族传统特色的民居屋舍,错落有致。有的人家的院子里,还摆放着擦拭得清清亮亮的缸、罐、坛等,有闲置倒扣的,也有盛装物品正放的,皆排列整齐,虽静默无语却又以物的形式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长白县果园村,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2005年4月,为贯彻落实兴边富民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一步促进多民族融合,深度传承朝鲜族文化,改善边境少数民族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果园村实施以“推进旅游产业开发”为核心的全方位规划、改造与建设,同年10月,果园朝鲜族民俗村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果园村还将尤茨、花牌、秋千、摔跤等民间游戏纳入旅游服务当中,让朝鲜族民俗文化与人文景观在这村子里交融、生辉。
如今,果园村已是集民俗展览、康体娱乐、人文景观、餐饮购物、民居服务、生态度假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旅游场所。村内有近10个生态采摘园,无论是孩子们的假日游学实践,还是利用闲暇领略长白朝鲜族风情,抑或想品尝一下长白朝鲜族特色菜肴等等,在果园村都能信手拈来。首届金达莱山花摄影节、长白朝鲜族民俗文化节暨高山草原露营节、朝鲜族民俗村篝火美食星空趴等活动,都在果园村这片土地上开启,又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将这颗明珠的柔光向更广泛的时空四射开去。
夜幕降临,果园村仿佛披上了一层神秘而迷人的面纱。月色如水,温柔地洒在宁静的村落之上,给整个村庄增添了几分静谧与祥和的气息。山风与江流相和,仿佛在诉说着果园村的前世今生,又似在为这片宁静的土地吟唱着一首安谧的摇篮曲。此时,若漫步在村间小道,呼吸着清新宜人的空气,仰望着满天繁星闪烁,仿佛所有的烦恼都可在那一股宁静与惬意之间,烟消云散。
长白县果园村,就是这样的一处打卡地,吸引着每一个渴望探寻美好、感受别样风情的人们纷至沓来,在远离都市喧嚣,细细品味乡村宁静的同时,探寻并享受这里的慢时光、慢生活,与那缕古韵与民族风情交织的柔光相拥、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