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刻,用某种巧合令人感叹造物的神奇。
沿着G331国道,初到和龙市崇善镇上天村,我就遇到了这种巧合。与地名中的“上天”巧合的是,在这个地方恰恰发生了一段关于“引水上山岗”的往事,以及这段往事所勾连起的一首传奇的歌曲和一篇发展的史诗。
有些阅历的读者可能会猜到,我想说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崇善镇上天村的一个奇迹般的工程:将图们江水引上50多米的山岗浇灌稻田。后来据此成就了一首传唱至今的歌曲《红太阳照边疆》,被称为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还有歌曲中唱出的“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所描绘的美好画卷正日新月异地展现时代发展的沧桑巨变。
“引水上山岗”的往事追思
走进崇善镇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下车时,夜色深深,脚下不远处的图们江若隐若现,但在岸边却有两样事物在灯光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一个是宾馆门前一处牌子上写着G331国道1111公里的标识;一个是旁边的墙上,写着《红太阳照边疆》歌曲发祥地,并把整首歌词完整地抄在了上面。
“劈开高山,大地献宝藏;拦河筑坝,引水上山岗……”这是歌词中对崇善镇上天村元峰渠建设的描写。在没有来到崇善镇之前,我也听过许多关于“引水上山岗”的话题,当时头脑里总是第一时间闪过一个问号: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可以让水爬上山?
这个谜底很快就揭晓了。第二天上午,我们一行坐车沿着山坡蜿蜒前行,越往上,越开阔,分明是一块山地上的平原,一片片等待春季苏醒的稻田像地毯一样铺开,远处,一道道水渠清晰可见。
我们想要的答案在上天村元峰水渠展览馆里有详细的解答。这是一个山顶上修建的朴素的展览馆。通过讲解员的讲述,我们对这一工程有了全面的了解。1956年的冬天,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任州长朱德海带领3000余名村民与水利人,用血肉之躯对抗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他们腰系麻绳,悬于峭壁,一锤一凿地在石壁上开山劈石,开凿出引水隧洞,仅靠“倒虹吸”原理的智慧,硬是奇迹般地将图们江水引上山岗。两年后,总长15公里、被誉为“长白山下第一渠”的元峰渠贯通,450公顷旱地化为良田。
“倒虹吸”是一个物理学原理,通俗地说就是通过气压在管道里,让液体可以从低处被吸到高处。虽然说起来容易,但在当年的高山之上,要实现这一工程,有着登天一般的难度,既是智力上的挑战,更是对体力、精神和毅力的严峻考验。在那战天斗地、激情燃烧的岁月,延边人硬是经受住了考验,让梦想成真,打造出了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水利工程。
如今,站在山岗之上,历史的尘烟已远去,我仅能通过文字和图片的记载去追寻那个时代的印记,想象着当时热烈的施工场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知道,所有的想象和文字的描述都是苍白的,我唯有怀着无比虔敬的心情,向当年勇敢无畏、甘于奉献的建设者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泥土中飘出时代音符
延边人民在上天村创造的奇迹,引起了一位年轻的朝鲜族作曲家金凤浩的关注。他背着手风琴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目睹了“徒手刨石改土”“引水上山岗”的壮举,听见了劳动号子与山风共舞的回响。这些场景,化作了他心中最初的旋律。
1966年,金凤浩与词作者韩允浩携手,将这段边疆史诗谱写成歌。原题为《丰收歌》的曲调,经韩允浩重新填词后定名《红太阳照边疆》。歌曲以朝鲜语首唱,后译为汉语,旋律中融入了朝鲜族民谣的悠扬与革命歌曲的铿锵,如长鼓敲击般直抵人心。
1968年,《红太阳照边疆》随着电波传遍大江南北。这首歌,如同长白山顶终年不化的积雪,纯净而坚韧;又如海兰江畔四季流淌的江水,滋养着一方土地的灵魂。彼时的新中国,正需要这样一首既具民族特色又饱含时代精神的歌曲。它像一粒火种,点燃了人们对边疆的想象:长白山下果树成行的丰饶,海兰江畔稻花飘香的安宁,以及延边人民“斗志昂扬”的建设豪情,勾勒出一幅建设社会主义新边疆的瑰丽画卷。
这首歌诞生后,历经岁月的洗礼而长久不衰。20世纪70年代,它成为全国文艺汇演的必唱曲目;80年代,一些歌手以流行唱法重新演绎,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进入21世纪,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朝鲜族歌唱家卞英花,以金达莱般清亮的嗓音,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等舞台上,让世界听见了延边的声音。
一首歌能否穿越时光,取决于它是否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2006年,和龙市将《红太阳照边疆》定为市歌,并将歌词中“引水上山岗”的原型地——崇善镇上天村,打造为红色教育基地。2019年,该曲荣获“歌声唱响中国”最美城市音乐名片奖,成为延边文化输出的“金字招牌”。至今这首歌已三次走进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
在当代青年的心中,这首歌亦焕发新颜。2024年某外国语学院的合唱比赛中,48名学子以多声部演绎此曲。舞台上的他们,既是歌者,也是历史的叙述者,正如参赛学生所言:“当旋律响起时,我们仿佛触摸到了祖辈开荒时手掌的老茧。”而同年金凤浩的离世,更让这首歌成为一代艺术家的精神遗赠。他的创作理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至今仍在延边的田间地头、校园剧场回响。
今日的《红太阳照边疆》,早已超越了一首歌曲的范畴。在延边州成立70周年的庆典上,它化作舞剧《情深谊长》的主题旋律;在短视频平台上,年轻人用朝鲜族传统乐器伽倻琴为其伴奏,让红色经典与潮流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
这首歌更是成为文化认同的纽带。对于散居全国各地的朝鲜族同胞,它是乡愁的载体;对于其他民族听众,它是了解延边的窗口。正如卞英花在独唱音乐会上所言:“歌声里藏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密码。”当歌声响起时,无论是延边的金达莱花,还是江南的茉莉花,都在同一片天空下绽放。
从“战天斗地”到“诗意栖居”
行走在崇善镇,历史的印记总能让人仿佛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青山绿水披霞光,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而眼前富饶繁荣、生机无限的边疆发展景象,又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让人感受到那“引水上山岗”的精神正穿越时空,化为新的时代精神,正在创造今天的幸福生活。
说起海兰江,总是和延边稻米的生产密不可分。朝鲜族人常说:“米饭是太阳的恩赐。”海兰江畔的稻作史,是一部迁徙与开拓的史诗。唐代渤海国时期,这里的“卢城水稻”已是贡品。勤劳的延边人民在品种和耕作方式上不断创新,让延边成为“关外江南”。
时代的发展映射于每一粒米中。海兰江畔的稻香,何尝不是人与自然的合奏!如今,它早已超越温饱的范畴,成为朝鲜族的特色标签,成为文化和民俗的一个招牌。在距离崇善镇不太远的和龙市光东村,正处于海兰江畔,这里每年都会举办稻田艺术节,人们以稻秆为笔,在田间绘出“民族团结”的巨幅图案——金黄的稻穗与彩色的衣裳相映。
“过去我们引水种田只为活命,现在‘上天大米’一斤卖到20块!”新时代的上天村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村里兴起旅游业,白墙灰瓦的民宿在旺季供不应求。游客围坐矮桌,品着米酒听这里的老辈人讲述前辈修渠的故事。村里年轻人也不再外出打工,转而经营电商、酿造大酱、开发研学游。直播间里,朝鲜族姑娘身着彩裙,对着镜头展示大米和稻田鸭蛋;民宿院中,时不时会有游客抡着木棰体验打糕制作。
延边人还将“稻田认养”模式推向全国,城市家庭可通过网络实时查看自家稻田的长势;合作社注册品牌,将大米装入印有朝鲜族特色彩绘的礼盒,销往北上广的精品超市。延边大米年产量超过20万吨,50多家企业获得绿色认证,昔日的“边陲粮仓”正以生态与品质叩响世界的大门。
稻米生产只是今天延边发展的一个缩影,而G331国道的开发又给这片边疆热土带来新的发展活力。这条被称作“中国北境公路之王”的边境动脉,串联起长白山的褶皱、鸭绿江的碧波与图们江的奔涌,而和龙段恰似这条银链上一枚温润的玉坠,将自然奇观、民族记忆与时代脉动悄然缝合。
G331的修建,让一个个曾经闭塞的边境角落跃入时代潮头。G331不仅是风景走廊,更是经济动脉。2025年,随着龙岩隧道贯通,和龙段实现全年通车,冷链物流车将延边大米直送北上广;智慧旅游系统覆盖全线,电子路牌实时显示观景台空位与民俗活动信息。沿途的乡村振兴试验田更显深意。和龙市推出“国道经济带”计划:每公里布局一座特色驿站,光东村的稻田咖啡馆、二道泡村的温泉民宿、白龙村的非遗工坊……这些“珍珠”被G331串联,形成一条文旅产业链。数据显示,2024年国庆期间,和龙段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村民人均增收逾万元。
这条路,它见过无数元峰渠建设者的汗水,还有那稻田垦荒者们弯下的腰,也聆听过《红太阳照边疆》那样飘荡于历史和现实中的动人旋律,更在今天串联起穿梭的车流、民宿的灯光、直播的话筒这些新时代发展的新场景。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通道,更是一个民族对边疆的深情凝视——在这里,每一公里都是历史的切片,每一道弯都是未来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