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市新民大街上,有一座风格独特的老式建筑,常引人驻足。这座建筑就是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曾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
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1983年被公布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成为长春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2月,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作为伪满皇宫及日伪军政机构旧址的组成部分,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这座大楼主体建筑以中部为轴,两边对称分布,外有矩形围墙,周长约450米,总建筑面积为20500平方米。塔楼顶部采用重檐四角攒尖顶,重檐屋顶下是大面积的实墙,四面各配4根塔司干柱式。为了使上部较小的塔楼同下部大尺寸的基座有较好的过渡,设计者使用了巨大的实体墩台来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该建筑结合南北两个次入口,对南北立面着重做了处理,使建筑形象更加完善。楼体采用深褐色的面砖和屋面瓦,配以浅色的石材贴面。
现存东、北、南入口大门均用石材勾勒出大屋顶形制,围墙上的瓦当为“王”字造型,门卫室也设计得精美细致,并与主体塔楼相呼应。附属建筑还有车库及地下避难所等。
伪满洲国国务院办公楼于1934年7月19日动工,1936年11月20日竣工,工程造价达250万元,在当时政府办公建筑中面积最大、耗资最多。在当时建成的建筑中,其投资额仅次于造价600万元的中央银行大楼,排在第二位。最值得关注的是,楼体的内部安装了三部当时较为先进的奥的斯牌电梯,这在当时的其他建筑中十分少见。
1945年抗战胜利后,整栋建筑被国民党励志社占用,作为办公地点。1948年长春解放后,解放大路小学曾在此办学,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管,建立基础医学部。1958年,该校交由地方管理,称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改称白求恩医科大学。2000年开始,由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使用至今。
参考资料:杨宇《20世纪建筑遗产在吉林——认知与研究》
(张蕊 杨倩 杨慧/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