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深挖产业发展潜力 激发文旅消费动能

李蓉蓉

消费升级背景下,文旅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再次对扩大文旅消费作出部署,对于更好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持续增加居民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形成进一步扩大消费的持续动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绿色产业、幸福产业、民生产业的文旅产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吉林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历史文化高地,坐拥长白胜境、冰雪仙境、松江神境等文旅资源,兼具冰雪经济、生态旅游、红色文化等多重发展优势,亟须通过“文旅+”模式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将文化体验、科技创新、生态价值持续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激活消费新动能。

深刻认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拉动消费的作用。在扩大内需与文化强国战略叠加背景下,国家对文旅产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融合,这为文旅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旅融合的本质是文化生产力与旅游消费力的有机结合。吉林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如满族剪纸、朝鲜族农乐舞等非遗项目,长白山天池、向海湿地等自然遗产,以及抗美援朝纪念馆、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等红色资源,这些资源要素的潜在价值通过创新转化能够释放出强大的消费动能。必须立足吉林资源禀赋,探索打造“文化+冰雪”“文化+生态”“文化+民俗”等文旅项目,构建从资源到产品再到产业的转化链条,不断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科学把握文旅产业发展规律、游客消费观念变化,更好发挥科技赋能作用。文旅产业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游客消费观念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必须全面把握这些深刻变化,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产业转型,加速方式创新和服务升级,使游客引得来、留得住、住得久。一方面,要科学认识新时代消费群体崛起带来的需求变化,明晰个性化、深度游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全面探索全链条文旅产品供给、全场景消费空间营造、全方位服务品质提升等实践路径,持续推动文旅产品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要善用科技创新打造文旅新场景。数字革命正在重塑文旅产业生态,元宇宙、区块链、AR/VR等技术的成熟应用,为文旅消费场景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要进一步强化智慧旅游发展,构建“一部手机游吉林”综合服务平台,整合预约预订、智能导览、投诉处理等功能,提升服务效率;强化沉浸式体验方式打造,加大伪满皇宫博物院等文旅场馆数字孪生技术引入力度,开发历史场景复原、文物活化展示等项目,如在长白山景区建设数字文旅体验中心,实现地质科普、生态文化、民俗风情的立体化呈现,持续激发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热情;强化文旅IP培树,推广“长白山神兽”“查干湖冬捕”“长春动植物公园雪饼猴”等特色IP打造经验,着力培育更多具有吉林地域文化特色、符合旅游消费者“口味”的文旅品牌,助力吉林文旅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更好地为吉林文旅消费“引流”。

围绕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和环节,深入探索消费动能转换突破方向。善于统筹全局、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重要方法论。以文旅产业发展激发消费新动能,必须进一步强化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引领作用,以此带动文旅产业整体发展。一是全力抓好冰雪经济升级工程。吉林冰雪资源储量位列全国前列,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强化“冰雪文化+旅游”模式创新,在冰雪装备制造、冰雪教育培训、冰雪文化输出等方面发力,为冰雪文旅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加大生态旅游价值转化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吉林最大优势、最大底色、最大潜力,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要用好文旅的助力作用,做好生态资源的挖掘文章、“两山”转化文章、改造育新的重塑文章,更好地助力文旅消费升级。三是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赋能行动。吉林红色旅游资源富集,拥有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等众多知名红色旅游景点、红色教育基地,要充分发挥其拉动消费的重要功能,探索红色文创开发、沉浸式党课项目创设、红色村镇建设等发展路径,推动红色旅游向“教育+体验+消费”升级。四是全面推行“夜经济”激活计划。夜间消费贡献率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旅活力的重要指标,吉林应立足自身发展条件,积极构建“夜游、夜娱、夜购、夜宿”等多位一体的夜间文旅消费体系,持续强化光影艺术赋能,在长春世界雕塑园等景区打造3D光影秀,开发“城市记忆”夜游线路;强化文化演艺创新,探索推进“二人转现代剧场”“满族说部夜场”等特色演艺活动和项目;强化商业业态升级,努力培育“长春桂林路”“延吉朝鲜族民俗街”等夜间经济集聚区。

在全面振兴的征程上,吉林应持之以恒打造好“文旅+”引擎,构建文化引领、科技支撑、生态筑基、消费驱动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在实现“诗与远方”深度融合的同时,持续促进文旅消费扩量提质增效,助力吉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