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斗指乙,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节气因节令期间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国南方地区,此时已呈气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区开始断雪,气温上升,春意融融。
每年的清明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以4月5日最为常见。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时节。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而清明节俗又为清明节气赋予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是一个与农业相关的节气,标志着春耕春种的开始。
清明节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这一习俗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逐渐普及到民间。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
提起清明,中华儿女心里就会淙淙流淌穿越千年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想起先人落魄断魂的情景,展现人们悼念逝去亲人时伤心欲绝、悲思愁绪的状态。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象征着生机与天真的牧童,指着一片一片粉白的云朵般的杏花丛中小村庄那个酒幌,路人愁绪顿时消散。节日里生与死的交织,冷与热的碰撞,笑与泪的和解,动与静的邂逅,是对清明的最好注解,认证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死哲学。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相传在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忠诚的臣子介子推,下令在清明节这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这个传说不仅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而且使清明节充满了温情。
1
刚记事儿时,我曾一度以为,清明,那是专门为母亲准备的日子,清明就是母亲的清明。
逝者如斯,转眼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一个甲子了。那是60年前黑沉沉雨纷纷的一天,我们披麻戴孝,大哥摔了灰黑色的“丧盆子”,母亲就被亲友和乡里们哭天喊地送走了,去了一个叫“永远”的地方。那雨,是淅淅沥沥透彻肌肤的,那是我记忆中的第一场清明雨,也是一场最冷酷的雨,把母亲的棺木打得冰凉。
母亲能够成为我们的母亲,还曾经历了一点误会。姥姥孙家是杨树林乡五里坨子的大户人家,父亲去姥姥家相亲,给他介绍的本是腼腆的母亲,而在父亲的感觉里,误以为给他牵线的是一个帮助端茶倒水的姑娘——姥爷的亲叔伯妹妹,后来我的姑姥娘。姑姥娘比母亲小两岁,她俩高矮相当,模样相仿。明显的区别是她比母亲眼睛稍大,眼皮儿更双。等去过彩礼的时候,父亲才明白自己相亲时看错了对象。后来姑姥娘也嫁到了我们村。前年,我去给父母上坟,发现紧挨着他们茔地的西侧,也就是百八十米的地方,立着姑姥爷和姑姥娘的墓碑,不知这是缘分还是守望相助?
母亲和父亲结婚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母亲走的时候,大哥12岁,二哥9岁,最小的妹妹只有3岁。我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走得这么无情,这么匆匆?
勤劳的母亲走了,没有留照片,没有姓名,没有嘱托。我隐约听说,只留下一对银手镯。我渐渐长大了,曾刻意去寻找她的照片,好留个念想,在家里外头有什么委屈的时候,还可以偷偷地向她倾诉。但我找遍了所有可能的地方,却大为失望。不知是她和父亲结婚时压根儿就没留个影,还是在她走的时候一起和她灰飞烟灭了,抑或是她怕我们总是想她,事先有了周密安排,轻手蹑脚走个真干净。
2
经年魂梦却分明。60年里,只能和她在梦里相见,母亲周正的脸上总是写着忧伤。有时越是想她是什么样子,就越想不起来她的模样;有时想大劲儿了还幻觉她是不是走失了漂泊到异乡;也有时胡思乱想她是不是在那边时间太久了,把撒手扔到这边的孩子们都给忘了……
母亲没有留下姓名,60年代一大家人过年请神供宗谱的时候,我心里明镜似的,最令我揪心的“王孙氏”就是她,一个可怜的通用的格式化的可复制的名字。当我看到姑姥娘墓碑上优雅的名字之后,就更不理解母亲为什么没有大名。
母亲是亲情中最亲近最宝贵最无私最伟大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呼唤,比叫一声妈更打动人的心灵,可我却没妈没娘可叫可喊。有妈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从小就没妈的那种悲惨。每当有人唱起《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人家是自豪激动,我是哭妈的泪水在奔涌;每当万家灯火万家团圆的时候,人家可以尽享天伦之乐,我却要承受无尽的失落和悲痛;每当去参加亲友幸福得不能再幸福的婚庆,我都会因为母亲的缺席而把控不住自己的感情。如果说人间有十分温暖的话,没妈的人,至少会失去九分疼爱,八分关怀,七分欢畅。有妈的人,想妈了可以给她打个电话,特别是逢年过节回家有个奔头儿,可以吃妈给包的酸菜馅水饺,或者安排老妈去打卡旅行,甚至在她面前撒个娇。而我们,却只能面对她那孤零零的一抔黄土,在梦中做那黄土上陪伴她的萋萋荒草,而无处话凄凉。
因为过早地成了没妈的孩子,每到清明,不管老天是否雨纷纷,那份怀念、悲伤、沉痛和不舍都会使我欲断魂。10年前父亲走了,在给他烧3周年的时候,我从我婶儿(我们这样称呼继母)那里,接过了母亲留下的唯一的念想——那副银镯子。当年,为了给母亲治病,亲人曾几次想变卖这副手镯,但母亲都没答应。她莫不是想把这爱的信物作为念想,让它永远护佑着孩子,陪伴着他们健康成长,激励我们砥砺前行?我婶儿把手镯交给我的时候,窗外飞来一只黄蝴蝶,婶儿一脸庄重,我感到了非同寻常的情意和沉重。
3
又是一年清明时,当我在墓地从衣兜里拿出那副镯子给妈看,我感受到了如在的神明。面对另一个世界的母亲,我看见了妈依然年轻的脸,那美丽的脸永远绽放在33岁的春天里。60年的岁月无情地隔在我们中间,如今我已是古稀之年了,而作为母亲,她却永远停留在年轻的33岁,我多想她能再戴上那副手镯。
我知道是痨病把母亲夺走的。假如有现在的条件,母亲一定不会走得那么匆匆。现如今人们富裕了,医疗发达了,过去的痨病已不算什么病了。那天,微信里问起一位同学,她的老母亲已经99岁,还耳不聋眼不花的,仍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张扬着东北人的豪爽与性情,我说她比我幸福60年的光景。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清明,集扫墓与踏青、哀思与欢愉、死去与再生于一身,它既是一个寄托哀思缅怀前人的日子,又是向着未来放飞希望的节日。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惠风和畅、万物皆显、气清景明,中华大地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是一年里最清爽明净的时光。和煦的风,散发着春天的清香;清凉的雨,洋溢着温润的气息;娇娆的花,渲染出斑斓的色彩;翠绿的枝叶,伸展着成长的热望。经历了一个严冬的人们,无不意气风发耳清目明,无不为渐浓的春意而焕发出诗意的梦和奋斗的激情……
人们或许都在思索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度过清明?我忽然觉得,过一次清明,就应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思考升华、明白清醒;过一次清明,就应是如何面向未来的自信坚定、加油赋能!我想,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寸草心不能报三春晖,是一生最大的遗憾和不幸,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恰是由于那些不可避免的折磨人的苦难,强健了体魄、壮实了筋骨、张扬了犟性,让人在悲伤和压抑的境遇里,争气、长脸,活出一种高尚高昂和高洁的天地。
或许,先人创造了清明节,正是为了提醒我们:慎终追远,且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