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评论

在银发浪潮中激发互助温暖

吴学安

“你帮我父母,我帮你父母。我自愿签署‘在外互助父母协议’。”近来,有很多年轻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这样的文字,和其他陌生网友一起约定好,在生活中帮助遇到困难的老人、长辈。这份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也串联起了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的情感纽带。

面对银发浪潮,老年生活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许多年轻人因学业或工作远离家乡,他们担忧父母却因身处异地他乡而无法提供直接帮助。而“在外互助父母协议”恰好为这种担忧提供得以缓解的可能,得到广泛响应也在情理之中。

虽然“在外互助父母协议”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但这一特殊的“协议形式”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关注老年人需求的平台,年轻人签署并执行“在外互助父母协议”,靠的是尊老助老的内生动力和道德层面的自觉自律自控。较之“要我做”,这种“我要做”更能激发年轻人的主动助老意识,由此产生的执行力往往更强,收到的效果往往更好。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理念。“在外互助父母协议”无疑是新时代的一股暖流,它是年轻人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为解决家庭养老问题做出的一次勇敢尝试。虽然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龄人口养老难题,但也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的关爱与希望。“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强化了年轻人帮助老年人的仪式感,彰显了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道德水准的提升,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尊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相关部门应出台鼓励措施,激活更多年轻人参与“在外互助父母”行动。一方面,引导年轻人使用规范性“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减少互助争议和法律风险,更好地发挥养老互助的实际作用;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提供必要的支持,给予在外助老先进典型人士荣誉和奖励,以起到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氛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期待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关爱老年人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行列,在这样的爱心接力中,年轻人不仅能传递对陌生老年人的关怀和善意,同时也弥补了无法亲身陪伴父母而产生的遗憾,从而推动形成尊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让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关爱。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