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从“产业链”迈向“大集群”

​——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探析之二

本报记者 赵广欣 华泰来

区域经济发展之问,催生着城市形态之变。

多年来,吉林一直在努力发展“三个万亿级”产业。传统的产业链模式,能否充分满足“万亿级”的发展需求?在众多产业纷纷转向大旅游、大农业、大健康等模式的“大”背景下,如何强化跨区域产业协作,产生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长春作为省会,大院、大所、大企云集,如何让这样的“智力优势”辐射省内更多城市,惠及更广泛的地区?

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既应运而生,也应“问”而生。它将以更新更强的科技创新引领力、优质资源合力、产业集中承载力,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东北全面振兴的增长极、中国式现代化都市圈的示范区。

从轰鸣的车间到静默的实验室,从“半小时通勤圈”到“1小时产业协作圈”,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正以“产业重构、协同破壁、生态焕新”的三重逻辑,走出一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路。

重构

打造多城协同的“大集群”

一个区域的发展,经济是纽带,产业是根基。

产业链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是众多企业围绕价值链条形成的协作方式。多年来,在我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努力下,众多产业链已有长足发展。但如今,这一模式正在向“高级形态”演进。

2024年12月17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智能工厂启动批量生产,一个以生产基地为核心、半径3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圈”正在加速构建。不久的将来,众多供应商将集聚于此,形成一个高效协同的产业集群。

刚过去的这个冰雪季,吉林各个城市“集群出击”。开发特色冰雪美食、冰雪住宿、冰雪购物,提供更丰富的冰雪旅游产品;加快通往冰雪运动场所的高速公路、农村公路、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建设……全省接待国内游客1.7亿人次,游客出游总花费29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21%。产业集群为经济发展提供的强大动能,可见一斑。

一体化、同城化、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准确定位城市功能、集聚产业优势、合理布局落位项目……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正是解决产业由“链”成“群”的关键路径。

“高质量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首先要强化产业集群的基础性作用,紧紧抓住我省三大万亿级产业建设契机,统筹专业化分工与城市间协同,形成差异化、互补化的发展格局。”吉林财经大学副校长祝国平认为,一要推动汽车产业集群化协同突破,由长春市引领都市圈汽车产业发展,周边城市形成与其配套的集群化制造能力;二要大力整合旅游产业资源,打造联合文旅品牌,形成文旅产业合力;三是深耕现代化大农业,着力在科技农业、质量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上求突破,共同打造“都市圈农产品公用品牌”。

破壁

奔向多城创新的“共同体”

吉林的科教大省地位,由来已久。

上世纪50年代起,匡亚明、成仿吾、王大珩、张伯驹等一批大师“先生向北”,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中国一汽、中车长客等大校大所大企在吉林扎根。时至今日,这些宝贵的科教资源已成为吉林振兴发展中最强大的创新力量。随着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理念的提出,全省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必将加速,进而颠覆科技创新力量不均衡的格局,完成“破壁”之旅。

这将为长春都市圈带来更强烈的“现代化”的色彩。未来,该都市圈的产业支撑,除了汽车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这三大产业集群之外,还将在智能网联汽车、卫星应用、智慧城市方面发力,构筑全新的“创新共同体”。

“创新共同体”真正成熟,大基数、高质量、多层次的人才是前提。

“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应结合自身及区域协同发展需求,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要素。”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姝宏认为,应在都市圈内大力发展有助于区域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完成教育与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激励政策持续迭代升级,从1.0版提升到3.0版;出台了人才分类定级评定、安家补贴、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一系列政策,构建了“1+N”人才政策体系,实施以来共有1.69万人完成人才分类定级,获益人才累计超过3.6万人次。近两年,我省高级职称人才从净流出转向净流入,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发光发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将带来更广阔的成果转化市场、释放更强大的人才活力、激发更澎湃的创新发展动能。届时,人才与产业将共同入“圈”、双向赋能,重构吉林的创新生态。

焕新

建设多城共享的“大生态”

一个现代化都市圈,必然与周边区域形成完善开放、共享、协作发展模式。

2024年,长春人口规模已达908万,GDP逾7632亿元,汽车、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动能十足。同时,多年间推动的哈长城市群建设、长吉一体化和长平同城化建设,让长春辐射引领作用日益突出。

但与此同时,长春与周边区域仍存在协作发展的“藩篱”。这包括交通效率、社会服务、收入水准、教育资源等诸多要素之间的差异。

4月30日,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长春现代化都市圈规划思路。会议强调,要在治理机制上下更大功夫,加快推进多规合一、政务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都市圈内政务和公共服务共建共治、互认互享。要建立利益分享和分配协同机制,激励城市间加强合作、协调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长春市市长王子联提到,对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工作将聚焦三个“圈”的建设——高效贯通的功能圈,交通、信息、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成熟完备,人员往来顺畅,物流高效便捷,资源配置合理;合作共兴的产业圈,都市圈内各城市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合理分工、相互协作、有机融合,重点企业互为上下游,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宜居宜业的生活圈,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文化等公共服务政策统一、互通互认、资源共享,组团发展、产城融合、生态宜居。

种种思路,代表着吉林的决心,也代表着长春的信心。依靠“硬连通”与“软建设”,打破“藩篱”,正是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意义所在。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这场关乎发展命运的转型,既需要千行百业共筑产业支撑,也需要润物无声的制度创新。当要素流动的壁垒打破,当协同创新的网络激活,当产业集群的崛起来临,东北振兴的“长春样本”,或许就在这些破与立的交响中渐次清晰。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