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东北风

柳魂

□侯振清

侯振清 摄

在G331和龙市境内采风,无论是大洞遗址,还是渤海中京城遗址;无论是漫山遍野的金达莱,还是冰雪童话老里克,都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记,但最令人震撼的,还是和龙丰富而厚重的红色历史,是那棵由革命先烈亲手栽种穿越百年岁月的老柳树。

走进和龙市头道镇龙门村药水洞屯的和龙县药水洞苏维埃政府遗址,最吸引人们的,无疑是那株躯干倾斜、树冠巨大、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老柳树,它就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带你穿越到了一百年前的药水洞……

那是1924年春天,药水洞上村(当时药水洞村分为上中下三个村)的一间农舍里,传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村里热血青年朴相活当爸爸了,他高兴地在自家的院外栽上了一棵小柳树。朴相活,朝鲜族,1904年出生于延吉厅守信社石国村(今和龙市头道镇),后迁居药水洞上村。1924年,朴相活在村里进步青年的影响下,参加了少年会、青年会、农民同盟等群众团体,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1930年“红五月斗争”席卷和龙,朴相活站在斗争的前列,参加了袭击头道沟日本领事分馆等革命活动。经过“红五月斗争”的洗礼与考验,同年6月,朴相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9月,朴相活接受党组织的派遣,到安图县倒木沟担任赤卫队队长,领导当地农民进行“秋收斗争”,并为筹建抗日游击队,积极开展夺取敌人武器的斗争。1934年3月,朴相活所在的延吉县抗日游击队被编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第一团,在车厂子一带开展游击战。1936年7月,朴相活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二师军需部长。1937年初,朴相活被派往抗联第二军六师,途中朴相活脚部冻伤,在长白县黑瞎子沟的抗联后方医院治疗养伤。由于冻伤恶化,医生建议截肢。当时既没有手术器械,也没有麻药,无法进行手术。他用缴获的日军罐头的铁皮制成了锯,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硬生生锯掉了冻伤的双脚。

1937年12月4日,后方医院遭到日伪“讨伐队”的袭击。当时,后方医院有5位同志,朴相活的职务最高,伤势最重,大家都争着要掩护朴相活转移。朴相活坚定地说,我没有双脚行动不便,如果一起转移只能连累大家。现在,大家把手榴弹给我留下,你们立即转移,这是命令必须执行。为掩护战友,朴相活只身诱敌至悬崖边,在与敌人的顽强搏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3岁。

站在百年老柳树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树身布满深深的裂痕,镌刻了和龙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镌刻了和龙革命斗争的艰苦辉煌。

在与和龙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同志们深入交谈中,我了解到,当年的药水洞村,是一个有100多户人家的偏僻小山村,但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70名,真是家家有烈士、户户出英雄。沿大柳树旁的“和龙县药水洞苏维埃政府遗址”碑拾级而上,药水洞烈士陵园映入眼帘,70座斜卧式革命烈士墓整整齐齐地卧在草坪和松林之中。第一块墓碑就是“朴相活烈士之墓”,也是这棵百年老柳的主人。碑守着树,树护着碑,是那样不离不弃,永远相守。

通过参观,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中共和龙县委1931年8月1日建立,前6任县委书记在不到9年内全部牺牲。这是怎样的一种前仆后继,这是怎样的一种慷慨赴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党中央从延安和各解放区选派10万部队、2万名干部火速赶赴东北。1945年9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和陈云在沈阳听取周保中、冯仲云等关于东北抗联14年斗争情况的详细汇报。在听完汇报后,彭真动情地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二十余年的历史中,最为艰苦的时期有三,第一是两万五千里长征,第二是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的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第三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苦斗。”彭真同志的这段话,是对东北抗联将士,也包括对和龙革命前辈艰苦卓绝斗争和巨大牺牲贡献的最高褒奖。

在和龙大地参观采风,时时刻刻都被丰富而厚重的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所浸润、熏陶、鼓舞。不但有东北第一个人民政权——药水洞苏维埃政府,还有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渔浪村抗日根据地”,并在此涌现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十三勇士”;不但有东满最大的“车厂子抗日游击根据地”,还有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二方面军在此抗击日寇并取得重大胜利的“红旗河战迹地”等数十处革命遗址遗迹。

与和龙市的干部、群众在一起交流、座谈,深深地被他们的老区情结、红色情怀所感染、感动、激励。说起革命老区——和龙,个个如数家珍、激情澎湃,尤其是老促会同志总结概括的革命老区和龙的“六个早”:马列主义传播早、党的组织建立早、人民政权建立早、革命武装建立早、抗日斗争开展早、根据地创建早。

离开和龙后,那株百年老柳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高大,越来越鲜活,挥之不去。一百年来,这株朴相活烈士当年亲手栽种的老柳树虽历经火烧雷击、风霜雪雨,至今依旧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百年老柳见证了东满“红五月斗争”的波澜壮阔;见证了东北第一个人民政权——药水洞苏维埃政府的建立;见证了中共东满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见证了中共和龙县委在此点燃的抗日烽火;见证了革命前辈的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它是革命老区和龙红色历史的活化石,是和龙人民心中的永恒丰碑。

(本文党史顾问: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 孙太志)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