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科教卫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们日益关注自身健康的当下,各种和心血管相关的信息铺天盖地,各种说法似是而非,甚至误导大众。辨别和了解这些传闻的真伪,有助于正确守护心血管健康。本期我们邀请《求证》专家为大家一一详解。

辨别真假说“心”病

本报记者 毕雪

(资料图片)

本期专家

娄冬梅 北京安贞医院吉林医院·长春市中心医院科教科科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长春市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中华医学人文培训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说法一:耳朵有折痕就是冠心病

娄冬梅:网络上流传着“耳朵出现折痕就是得了冠心病”的说法,不少人也照镜自查,耳垂折痕在医学上称为Frank征,它与冠心病的关联性曾引发热议,但绝不能作为冠心病的诊断依据。从医学原理来看,耳垂褶皱可能源于胚胎发育期的血管分布特征。实际上,仅有30%的冠心病患者存在该体征,而15%的健康人群也会出现此现象。此外,耳垂供血减少或许能反映全身血管问题,但褶皱也可能由衰老、遗传或局部皮肤松弛导致。冠心病真正的核心风险因素是“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肥胖等。

因此,建议大家切勿自我诊断,发现耳垂有褶皱不必惊慌,若同时出现胸痛、气短等典型症状,需提高警惕。其次,40岁以上人群或有家族病史者,建议定期体检,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最后,牢记预防大于治疗,戒烟限酒、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每周坚持150分钟有氧运动,才是保护心脏的关键。

说法二:支架术后不能多活动

娄冬梅:很多接受支架手术的患者都存在疑惑——是不是以后都不能活动了?在这里告诉大家,支架术后≠不能动,而是让大家更好地活动。“支架术后完全不能动”是个极大的误区。国际指南指出,适度运动,能够促进侧支循环建立,降低血栓风险。长期卧床反而容易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不过,运动需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现在的支架大多是药物涂层支架,稳定性极高,正常活动不会导致支架移位。

适度活动是支架术后患者康复的关键,但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务必在医生的个体化评估指导下进行运动。若运动过程中出现胸痛、气短等情况,必须立刻停止并就医。另外,一定要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并且坚持遵医嘱用药,以保障术后恢复。

说法三:是药三分毒

娄冬梅:“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但它其实半对半错。药物确实可能带来副作用,但前提是“乱用药”。正确使用药物时,其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风险。以降压药为例,部分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不适症状,但它能有效预防高血压产生的并发症,例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抗生素可能会破坏肠道菌群,却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医生开药时会权衡药物利弊,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而且,说明书上列出的副作用,并不意味着每个人服药后都会出现。用药后定期复查,医生会根据身体反应调整用药方案。真正危险的是乱用药,如自行买药、超量服用、混合用药(如吃抗生素时饮酒),这些行为才是真正的“毒性”来源。

因此,大家一定要遵医嘱用药,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切勿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用药过程中,若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此外,不要轻信所谓的“偏方”,中药、保健品也可能损伤肝肾功能,使用前一定要经过医生评估。药物是治病救人的工具,用对了就是“良药”,滥用就成了“毒药”。与其担心药物副作用,不如选择信任规范治疗,用药期间做好监测,让药物更好地为健康服务。

说法四:“三高”没症状不用治

娄冬梅:不少人认为,自己血压、血脂、血糖稍高,但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就无需治疗,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无症状并不代表没有风险。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被称为“无声杀手”,早期可能不会引起任何不适,但血管和器官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伤。以高血压为例,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极易引发脑卒中、心肌梗死;高血糖时,血液中的糖分堆积会毒害神经和血管,严重时可导致肾衰竭、失明;高血脂时,胆固醇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血管斑块,如同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心肌梗死。预防和控制“三高”,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尤其是肥胖人群和有家族病史者,要定期检查血压、血糖、血脂。治疗“三高”的目标不仅是降低指标,更重要的是预防心肌梗死、肾衰等致命并发症。

除了“三高”指标,还要关注尿酸、体重、颈动脉斑块等其他指标,进行综合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三高”是隐藏在身体里的健康杀手,治疗的关键在于“防患于未然”。

说法五:喝醋软化血管

娄冬梅:在养生圈子里,“喝醋软化血管”的说法流传已久,很多人深信不疑,甚至每天大量喝醋。实际上,这个说法不仅没有科学依据,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由脂质核心、覆盖的纤维帽、浸润的炎症细胞及钙化灶组成。与水管里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成分差异巨大。虽然醋酸能溶解水垢,但喝下去的醋进入胃里后,会被胃酸中和,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根本无法接触到血管,更谈不上软化血管。

科学保护血管要记住这三招:第一,控制“三高”。根据心血管风险评估的结果,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个性化正常范围,具体用药方案需遵医嘱;第二,合理饮食。多吃富含Omega-3(如深海鱼)、含有膳食纤维(如燕麦)、富含抗氧化剂(如西兰花)等对血管有益的食物,少吃油炸食品和反式脂肪;第三,坚持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运动。 血管硬化是自然衰老和不良生活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没有哪种“神奇食物”能逆转这一过程。与其迷信喝醋能软化血管,不如赶紧戒烟限酒,定期筛查血管健康状况(如做颈动脉超声),用科学方法保护血管。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