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必须站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战略高度,全面认识以体育人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全面性,持续深化体教融合,以更大力度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努力将更多青少年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无体育,不教育。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热爱体育的民族,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基于生产生活实践,创造了射箭、骑马、武术、摔跤、赛龙舟等精彩纷呈的体育项目和体育节庆活动,充分展现了敢于拼搏的民族性格和开拓创新的聪明智慧,由此也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体育文化。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培养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和君子风度等的重要性。孔子曾以射箭暗喻体育,“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毛泽东同志对体育高度关注,认为身体素质的强弱与人的道德、智力的发育密切相关,“德智所寄,不外于身;智仁体也,非勇无以为用”,曾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详述体育运动的意义、作用和方法,认为体育具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作用,学校教育应当“体育占第一位置”,并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强调要“把体育锻炼作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并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对这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亲切关怀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面对当前学校体育仍存在课程不足,学生体型、体能、体质问题较为突出等情况,应引导各级学校跳出体育看体育、立足全局谋体育、多措并举抓体育,开好上足体育课,坚持以体育人、以体育心、以体育德、以体育美,更好地促进青少年成长为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栋梁之才。
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引导各级学校严格落实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加强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的衔接和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更多运动技能,养成终身受用的运动习惯。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学会,勤练,常赛”为着力点,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锻炼需求为落脚点,构建满足不同需求、多门类、多层次的体育课程体系,努力实现体育运动全覆盖。做好保障工作,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改善场地器材配备,持续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做好按规开设体育课情况的督查工作,同时切实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持续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参与体育项目、传播体育精神。
强化体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三位一体教育理念,通过课堂教学和经常性的课余训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因时而异、因地制宜设立体育教学目标和课程。如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掌握一定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高中阶段应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帮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高等教育阶段应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崇高体育精神、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要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进一步强化以体育德,挖掘德育素材,把体育与德育充分结合起来,持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如在武术教学中,将动作学习与历史故事相结合,让学生在模拟古代武术场景或现代武术比赛情境中,体验武术精神,更好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功能。
着力形成育人合力。以体育人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更是整个社会的事。要着力形成育人合力,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相互协调和紧密合作,共同打造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有效运行机制和良性育人格局。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加强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协调配合,通过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多层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力度,引导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等形式,共同推动青少年体育教育扎实开展。充分发挥家长“第一任老师”、家庭“第一课堂”作用,强化家校沟通合作,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以身作则激励孩子更好投身各项体育运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持续将体育运动深入、多元地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必修课,培养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好品质和团结协作、刚健有为的精气神,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快乐成才奠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