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把论文写在黑土地上

——记2024年“吉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长春理工大学教授杨宏伟

本报记者 张鹤

一望无际的沃野田畴里,一台台智能免耕农机在轰鸣欢歌;实验室里的智慧云屏上,农机总量、各地区农机数量、工作农机数、待机农机数、异常农机数等一目了然。这套“免耕播种机智慧系统”就是长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杨宏伟团队研发推广的。

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有“一两土二两油”的说法。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推广免耕技术成为必然之举。但如果做不到精准播种、精准施肥,产量就没办法保障,老百姓就不会买账。

2009年,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铁成下定决心搞智慧农机,但如何才能从技术上实现设想中的智能作业,却让他犯了难。在跟朋友的一次聊天中,得知长春理工大学有这方面的技术,于是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时任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杨华民。不到10分钟的交谈,杨华民便给他吃了颗定心丸,并立即联系杨宏伟当场对接。

2010年2月,双方合作的首款设备正式配装,智慧免耕播种机3年内销量翻了两番。2017年和2020年,第二代、第三代设备也相继投产。康达公司在免耕农机市场占有率突破70%,成为业内当之无愧的龙头,智慧系统这个农机的“大脑”功不可没。

每年春耕时节,杨宏伟都会“长”在田野里,时刻关注着免耕播种设备的总体运行情况,并及时协调解决设备故障问题。遇见农户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在电话里解释不通时,杨宏伟常常会亲自前往,争取在第一时间将问题解决掉,不影响农户的正常耕作。

家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金宝屯镇的农户刘宝成,在一次收车后,由于对免耕机操作性能不太熟悉,再加上断断续续的报警声,让他顿时慌了手脚,根本不敢使用机器,万般无奈下,他拨通了杨宏伟的电话。杨宏伟通过他的描述判断出是操作不当引起的,本可以通过电话“远程指挥”,但为了彻底消除刘宝成的顾虑,杨宏伟直接驱车赶了过去,现场手把手地帮助刘宝成学懂弄通之后又连夜赶回了长春。

这对杨宏伟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凌晨三四点接求助电话也是屡见不鲜。如此的服务,让杨宏伟和农户走得更近,也让大家对长春理工大学的设备越来越认可。“我喜欢跟农民打交道,看到他们增产增收的喜悦,心里特别满足,那种踏实的感觉是什么都换不来的。”杨宏伟说。

15年来,杨宏伟坚持深入田间地头,致力于免耕作业信息智能监测装备的研究与试验工作,为农业企业排忧解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目前,他和团队研制开发的相关智能设备已销售5万余台,播种面积突破6000余万亩。如今,新一代免耕播种设备产品的研发还在不断进行中,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这一方面源于用户需求,另一方面是科研人员对农业领域科研敏感度的与日俱增。“脑子里总琢磨,做出来就不难了。”杨宏伟笑着说。

作为一名教师,杨宏伟不仅把论文写在了广袤的黑土地上,更始终不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科研反哺教学,将最新成果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他连续多年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东北赛区一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2项;主持省科技厅项目1项、横向科研项目9项,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事业委托项目5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项,获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他坚持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在实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研究能力和创新创造意识,因此,当看到学生们取得的一个个佳绩时,杨宏伟的心里别提多欣慰和自豪了。

未来,杨宏伟将继续带领团队用精益求精的现代农业技术,实实在在地帮助老百姓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保护好黑土地,守护好祖国粮仓。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