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漫长的冬季,查干湖终于迎来了属于她的夏天。这里天蓝、草绿、水净,繁花似锦、野鸭成群……清澈如镜的湖面上勾勒出一幅万物共生共荣的和谐画卷。
回想起4个月前的冬捕盛况,这里人欢、马跃、鱼腾……捕鱼的乐趣、丰收的快乐让人至今回味无穷。
查干湖冬捕的魅力何在?
也许就是一份让人“上瘾”的情绪价值。
查干湖冬捕的视觉冲击与热烈氛围,使人感到愉悦、放松和满足。冬季的查干湖,冰面如镜,银装素裹,渔民们在零下30℃的严寒中凿冰布网、马拉绞盘,形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量的劳动画卷。当渔网缓缓收紧,成群的鲜鱼跃出冰面,阳光下鱼鳞闪烁如银,这一场景被《舌尖上的中国》描述为“水底的世界被整个打捞了起来”,瞬间引发游客的惊叹,“太过瘾了!”人群中不时发出这样的声音。
这种心灵震撼不仅来自丰收的壮观,更源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游客在冰封的湖面上亲历冬捕,感受寒风刺骨与热火朝天的对比,既体验到自然环境的严酷,又见证人类与自然协作的智慧,形成了一种“冷并快乐着”的情感张力。这种丰收的快乐也是一种直抵内心深处的幸福与满足,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可贵。
查干湖冬捕的传统仪式,为人们带来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自信油然而生。每年冬捕前的“祭湖醒网”仪式是这一活动的灵魂。渔民们以蒙古族传统方式祭拜湖神、唤醒渔网,表达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仪式中的叩拜、酒洒冰面等环节,将捕鱼从单纯的劳动升华为一种精神信仰,让参与者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
“鱼把头”这一核心角色的存在,强化了文化传承的情感联结。“鱼把头”凭借经验判断鱼群位置,指挥渔民凿冰布网,其世代相传的捕鱼技艺既是家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密码。游客通过观察“鱼把头”的决策与指挥,体会到传统技艺的厚重与生命力,产生对文化传承的尊重与认同。
查干湖冬捕的情绪价值,还在于游客们强烈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游客不仅可近距离观看捕鱼过程,还能亲身参与冰面作业的辅助环节,如协助拉网、体验马拉绞盘等。这种“劳动式旅游”打破了传统观光的被动性,让游客在协作中感受集体的力量与收获的成就感,释放生活中的压力。
“自己动手捕的鱼才是最香的鱼!”查干湖的“全鱼宴”则将情绪价值推向高潮。游客围坐共享查干湖的馈赠,通过美食与当地人建立情感联结,体味“丰收”背后的集体欢腾与感恩之心。
查干湖冬捕,这一传承千年的渔猎传统,不仅是冰封湖面上的一场丰收盛宴,更是一场文化与情感的深度对话。在冰天雪地的吉林松原,查干湖以其独特的“情绪价值”,将自然景观、人文传统与参与体验编织成一张温暖而有力的情感之网,让游客在寒冷中感受热忱,在传统中触摸现代,在敬畏中收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