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作为农业大省,“三农”问题一直是吉林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民增收问题更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在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应持续聚焦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通过产业拉动、就业带动、改革促动,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使其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建设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夯基垒台。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固农民经营性收入。“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发展乡村产业是实现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吉林应积极发挥资源、人才等各方面优势,立足地方特色,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要依托优质的黑土地资源,激发传统农业优势,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同时引导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创意农业、棚膜经济、林下经济等农业业态,促进肉牛产业、林果、黑木耳、人参、林蛙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推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相结合种植模式,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推广生态养殖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更好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农产品优质品牌,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全面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打造乡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扩大农特产品营销渠道,进一步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水平。
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应进一步加强软环境建设,积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奠定基础。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转业军人、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电子商务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新业态,提高其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经营水平,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在稳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立足特色资源,依托传统农业,向加工业、服务业拓展,发展好乡村旅游、休闲康养业、冰雪经济等吉林特色产业,同时持续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贡献力量。
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挖掘财产性收入增长潜力。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深入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能够更好激发乡村资源要素活力,进而释放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新动能。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风险保障机制,全力推进土地流转改革进程,不断提高配置效率,大力激发土地资源经济动能,助力农民将土地转变成资产,从中获取固定的财产性收入,持续增加可支配收入。二是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更新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模式,盘活农村闲散资源,鼓励农民将产权转化为股份,让农民变成股东,更好地提升其参与发展的积极性,着力做大集体经济总量,拓展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空间。三是不断完善乡村金融体系,培养农民科学的投资理财观念,加强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建设和农民金融知识宣讲力度,创新开发适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产品,以此助力吉林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在再分配中承载着重要功能,是衡量居民转移性收入的重要工具。提升农民转移性收入,应通过规范实施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强化中央农机购机补助、良种补助、草原生态补助、农业保险等扶持政策,拉动农村居民转移性净收入增长。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机制建设,提高支付效率,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大对低收入农村家庭的扶持力度,突出社会救助兜底作用,保障农民群众困有所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缴费补贴政策,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各项保险制度衔接,畅通参保人员双向流动的制度转换通道,为乡村百姓托起稳稳的幸福。
走好科技兴农富农之路,夯实农民增收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农民增收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应进一步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以此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持续加大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统筹好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引导其协同攻关,着力产出更多创新成果,通过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来增加乡村发展的科技贡献率,为推动农业增效率、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奠定根基。强化科技人才培养使用,如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为农业农村事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