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在营养学中被称为“天然全价营养食品”,其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等营养指标在全谷物类作物中均排名靠前,可以同时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对营养与保健两方面的需求。在白城市农业科学院的燕麦基地,吉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国家燕麦改良中心主任、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首任首席科学家、白城市农科院荣誉院长任长忠正在田间不断俯身查看这一“餐桌新贵”的播种情况。
三十多年来,任长忠深深扎根于我省西部的盐碱地上,在昔日的“不毛之地”,孕育出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白城燕麦”。不仅解决了燕麦从“怎么种”到“如何用”的生产加工问题,还领衔科研团队在全球首次破译裸燕麦基因密码,更是带头开展燕麦产品的全产业链创新研发。
1991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任长忠被白城市农业科学院选定为麦类课题主持人。怎样能让这片盐碱地上的作物也能一年收两茬,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任长忠给出了答案——燕麦。
作为优质的谷类作物和重要的饲草作物,燕麦比其他麦类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生命力旺盛,且不与传统作物争好地,正是适合白城地区盐碱地种植的作物。
确定目标后,任长忠铺开了育种蓝图。他事必躬亲,田间调查、分析数据、杂交授粉……几乎天天在试验地忙碌,“白大褂”被汗水反复浸湿,白袖口染成“黑套袖”。寒来暑往,任长忠逐渐摸索出“北育南繁”的育种捷径——在白城春播、夏繁,冬季南下云南基地加代繁殖,这样一年三季就可以完成三年的科研任务,大幅缩短育种进程。
为了在盐碱地上也能种出燕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长忠先后与加拿大、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建立了燕麦合作研究项目,并赴加拿大学习,培育引进了大量国际优良燕麦种质资源和先进技术。
为改变当时我国燕麦研究长期处于低谷的发展状态,任长忠先后担任了国家农业部948燕麦重大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燕麦专项首席专家,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组建了国内第一支燕麦荞麦产业技术研发团队,联合国内燕麦荞麦科研人员共同发力,带动全国燕麦荞麦产业技术研究整体发展。
经过任长忠团队多年的努力,在白城地区选育出燕麦新品种32个,首次提出燕麦带芒标记性状集成优选技术,解决了燕麦育种优良性状表型辨识优选难题;突破裸燕麦花药单倍体培养育种技术瓶颈,解决了裸燕麦育种周期长、带壳率高难题;首次发现并克隆出燕麦光照不敏感基因材料,为我国燕麦高效复种模式创新奠定遗传技术基础。2022年,任长忠领衔科研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发表了全世界第一篇关于裸燕麦基因测序研究的研究论文《基于参考基因组揭示六倍体燕麦的起源和进化》,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裸燕麦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抢先破译了起源于我国并广泛种植的六倍体裸燕麦基因密码。该项成果为加速我国燕麦遗传改良和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能让燕麦品种装上更多“中国芯”。
“农业科研的目标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燕麦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但是在餐桌上却一直处于“配角”。为了增加产品附加值,打开燕麦市场销路,任长忠带领团队将研究的重点从栽培种植转向优质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根据消费需求确立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了燕麦产业“大”“高”“低”的发展方向。“大”是惠及大众,让更多人吃得到燕麦;“高”是实现高附加值,满足消费者多样需求;“低”是突出保健功能,燕麦属于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适配当下健康饮食潮流。
在白城市农科院的服务带动下,燕麦片、燕麦米、燕麦化妆品、燕麦速食面、燕麦煎饼、燕麦面包等产品纷纷在白城落地量产,小小的燕麦粒正在被开发出更多新花样,未来将取得更多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从青丝到白发,任长忠像一株顽强的燕麦,把根深深扎进盐碱地。任长忠说,未来他和团队将共同努力,使我国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有长足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