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东北风

大山深处探秘

于春英

2024年的冬月,“揽胜·探微 问道吉线G331”之行曾到访集安市麻线乡江口村,沿河曲折的村路引领我们绕过山川的阻挡,将美丽的河畔村落呈现眼底。雪色映衬下的山村静谧而安详,屋舍依偎在大山的怀抱向南而踞,随地势起伏错落有致,白墙黛瓦昭示着淳朴与厚重。潺潺溪水奔向浅绿、宽阔的大河,为沉寂的冬日增添了几许生机,河畔两侧的葡萄和五味子藤褪去了一载的繁华与疲惫,稀疏的枝干上依稀可见遗落的果实。祥和的山村宛若陶潜笔下的桃花源,散发着闲适与恬淡的气息,这里便是我曾有幸耕耘过的地方。沉浸于山村的清幽却无暇多赏,大山深处蕴含的神秘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皮德记”“妈妈哨”两个古老沧桑的屯落名字,承载着江口村的历史与悠长。

时间回溯到2021年的10月,我被选派到江口村开展边境村驻村帮扶工作,出于职业的敏感,在闲暇之余,经常到村落周遭的山林沟壑间踏查。次年的初春,于“皮德记”西侧山谷缘溪而上,行约四五里,在树木掩映下的溪流两侧及高地上与多处石块垒砌的基址不期而遇,遂向年长者询问过往,或言村落先人早期为躲避匪祸远居深山,或言平整富足的土地为地主所占,村落先民只能于深山居住,而这些基址便为村落先民居住的故地。问及村落的久远,即便年逾九旬的老人也不知始于何时,且言在古村落所在的深山顶端,有一个被叫作“大架子”的地方,曾为抗联练兵跑马之处,而具体位置只有几位老人能够准确找到。迫于山高路险,在我驻村期间一直未能一探究竟。无论是古老的村落还是抗联的遗址都一直令我魂牵梦萦,有幸参与“揽胜·探微 问道吉线G331”文化采风团,故此,向一行专家建议踏查江口古村遗址,并于2024年冬月入山。

深冬白雪粉饰的群山暴露了生灵的足迹却隐藏了历史的印记,记忆中的位置难以辨识,在村民的引导下,考察队翻山越岭,几经周折才找到那片石头堆砌的聚落,一排排的垒石广布于方圆数百米的山腰,形成大小不同的方形,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同行专家张徐凭借多年的田野调查经验,认为这样大的聚落可能是古村落遗址,更有可能是棒槌营子,而要探明所以,则需待冰雪消融后的再次踏查,或需介入考古发掘方能得知。对于村民所言的“大架子”抗联遗址,由于积雪阻路,便不得已半途中止了。考察组带着遗憾结束了初次探秘之旅,但初访之遇增加了对大山深处继续探索的向往。

2025年5月初,为弥补遗憾,我再次踏足江口,拟对古村的历史进行深入挖掘,揭开大山深处的神秘。江口村之所以名之“江口”,缘于蜿蜒数十公里的太平河于此处汇入鸭绿江。河口区域水面宽阔,向陆地延伸百余米,据传,鸭绿江放排曾于河口处停歇,并于此处上岸休整、娱乐。“皮德记”便是放排人经常休憩的地方,或为曾经大山深处的古村落,而“皮德记”名字的由来却未能明考。如今这里变成了清平世界,山民陆续迁入河畔两岸,河口成为渔民下江捕鱼的港口。青山映绿水,水满鱼儿肥,今天的河口区域,是一处天然富庶的渔场,即集安市著名的绿江源渔场。渔场北侧矗立的仿汉代建筑风格的高句丽主题文化酒店——豆谷离宫,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下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成为集安市颇负盛名的打卡地。

“妈妈哨”的名字则源于古老的鸭绿江放排。“妈妈哨”是江口村十组的故称,据传,曾经的鸭绿江放排经过此地,水势湍急而急转,放排人经常于危险中惊呼“妈呀”,故而得名,因此“妈妈哨”曾是放排人的噩梦,是放排人九死一生的险途。上世纪80年代初,在鸭绿江下游修建渭源水库,“妈妈哨”一改昔日之险,水面宽阔平静,成为渔民停泊渔船的港湾,更是闻名集安的垂钓胜地。山色倒映、水美鱼肥,远眺亦可观异国风情,于此静谧幽深处亲近自然、放松心情,好不惬意,不禁感慨:秘境探幽,小窥山河,美当如斯。

5月的江口春风和煦,细雨涤过的春山,绿叶初绽,娇嫩翠绿。春寒料峭的清晨,备好充足的补给,在两位村民的带领下,乘坐三轮摩托颠簸于凌乱的石头小路,向白雾笼罩的大山深处进发。行至半山腰,枯树横亘,弃车步行,村民引领我向上攀爬,不时用镰刀割断旁逸小径的枝条。随着朝阳的升起,雾气渐渐散去,视野所及愈发清晰,很快我便与那片石头基址再次相逢。没有了雪的遮掩,石基的轮廓清晰可辨,一方方随着地势起伏错落有致的基址,可以确定为古村落的房基,除去几十个集中的基址外,还可以看到一些零星分布的房屋基址,见证着大山深处曾经的热闹。虽然基址内部的枯树诉说着村落的古老,但依旧未能知晓这里始于何时。然而石头垒砌的不都是房基,据说山民为种植人参,将稍微平整的土地里的石头捡拾出来,在参地的边缘堆砌成墙,或为了构造平整的山地,用石头筑堤,相当于梯田,但这样的石墙旁都可以看见耕种过的痕迹。

穿过古村落继续向大山深处探寻,可以看到许多白色的绳网,这些绳网一直延伸到山顶,其圈围的地方是今人种植林下参的区域,绳网主要用于阻挡野猪啃食人参,但村民告诉我这些努力是徒劳的,播种的人参早已被野猪啃食殆尽,偶尔的残存可能会成为赶山人的幸运。

历经3个多小时的攀爬早已让我筋疲力尽,短暂的停歇未能阻挡我的汗流浃背,然而对山顶故事的期盼支撑我继续前行,终于传说中的“大架子”距我仅在咫尺之间,而山顶两侧林立的巨石勾起我很大的兴致,攀爬至每块巨石的脚下,梦想这里会有前人留下的足迹,抑或前人隐秘的洞穴,但是除了疲惫别无所得。或许是有感于我的真诚和不懈,攀爬至“大架子”的下方,我突然发现一块长约4米、高约2米的巨石,横卧在山林的乱石间,而面向我的一面是那么平整,在平整的石面下边还有凸出的平直的基石,在石面与基石间覆盖着一层薄土,我急切地用手抠去薄土,发现基石与侧立的石面是一体的,这明显有人工打凿的痕迹。而这样的技艺,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擅长弄石的高句丽时期的匠人,而江口村恰恰处于高句丽王朝的统治区域,这或许真的为高句丽时期的遗存,只是石面上未能辨识到文字的痕迹,然而在大山之巅能发现这样人工打凿的巨石已然令我兴奋不已,期待考古专家能揭开巨石的谜底,揭开大山深处更为古老的神秘。

人工打凿巨石的发现,更增添了“大架子”在我心中的神秘,“大架子”是山顶突兀的三座石头峰,两侧高,中间低,最高处不过10米,而每座石头峰由几块完整的巨石和零星的石块构成,又好似完整的岩石风蚀断裂形成的堆积,今人根据石头峰的形状取名“大架子”。在“大架子”北侧的一棵老柞树下有一个土丘,村民说这应该是抗联战士的墓。“大架子”西北侧是一片开阔的缓坡,有三四千平方米,坡地向南倾斜,村民说这里就是抗联练兵跑马的地方。在抗联活动时期,坡地上应该是一片没有树木的空地,这些树木都是后来生长起来的,当年抗联战士在山顶上穿梭于江口周边的大山之间,如与江口村山脉相连的集安市榆林镇治安村、复兴村,与江口村同属集安市麻线乡的兴农村都存在许多抗联的遗址、遗迹,而“大架子”所在的山顶坡地被认为是抗联活动场所,则是江口村民从老一辈人的口中得知并相传至今,只是我此次踏查没有发现具有辨别意义的抗联遗存的物证,但与江口大山相连的群山确曾为抗联活动的区域。攀爬的疲惫,山顶顽石构筑的贫瘠,令我深刻体会了抗联的艰辛,抗联英烈用无私、无畏与崇高的家国情怀于艰苦卓绝中铸就的抗联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无论这里是否存在过抗联英雄的足迹,我都觉得不虚此行。

离开“大架子”西侧这片坡地已是正午,多年的夙愿也终得实现,为收获而欣喜,为未知而存惑,探寻过便已觉心安。古村的历史、巨石的来历、抗联是否在这里练兵,这些未知的神秘,还需要更多的专家和历史爱好者去探索,而能成为最初的探索者,我倍感庆幸,也因自己的执着而欣慰。

下山的路没有了来时的辛苦,也可以安心享受大山深处幻化的童话般的景致。崎岖的山路两侧散布着嶙峋的乱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阴湿的环境为石块敷上了一层厚厚的青苔,朽烂的枯木交错横卧,孕育着新的世界,在大块的石头下边偶尔可见野兔挖掘的洞穴,远处时而传来啁啾的鸟鸣,打破大山的沉默。没有了浮尘的轻舞,空气无比通透,阳光穿过嫩叶间隙的斑驳,滋养着各色的山花,点缀着没有世俗尘埃的角落。沿途采摘些刺嫩芽、猴腿、山荞麦秧、山芹菜等,行至半山,便已收获满满,还会偶遇细参、淫羊藿等野生药材,这些山菜与药材是大山对山民的馈赠。夏末至深秋,大山里还会生长各种蘑菇,赶山成为山村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不禁思索,或许今天赶山人闲暇之余的收获,就是古村落人维持生计的依赖,若没有先烈的英勇付出,这里还是黑暗的世界,无论是大山之巅的文明,抑或远在山巅之上的高贵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去敬仰与膜拜。

下山的路是漫长的,仿佛要历经数百年甚至更久;下山的路是短暂的,顷刻之间便可从幽境步入繁华的市井。下山的路让山民告别了苦难迎来了都市繁华,下山的路留下了大山深处的神秘,让今人去探索、去回味。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