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查干湖畔,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蹲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掌抓起一把黝黑的泥土,眼中闪烁着军人特有的坚毅:“黑土地就是我的战场,我要让盐碱地长出‘金豆子’。”他是松原金阳光“三农”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大志,一位用19年光阴在盐碱地上书写奋斗传奇的退役老兵,也是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民营企业家。
1998年嫩江抗洪大堤上,刚退役8个月的张大志徒步15公里奔赴一线,连续奋战25天,双脚溃烂仍不下火线,最终以“全国抗洪模范”身份登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当组织要为他特事特办安置时,这个农村娃却选择了达里巴乡农业站:“我是农民的儿子,就该回到土地里,带大家过上好日子。”
在农业站走村串户的日子里,他目睹盐碱地的荒芜,内心逐渐埋下创业的种子。2009年,他毅然扔掉“铁饭碗”,创办金阳光“三农”服务公司。公司名字里的“服务”二字,是他对乡亲们的承诺:“紧贴‘三农’政策,就得实实在在为大家办事。”流转200公顷盐碱地那年,他站在白茫茫的荒地上发誓:“就算赔光家底,也要让这片地长出粮食!”
创业初期的艰辛远超想象。头两年,盐碱地颗粒无收,700万积蓄血本无归,还欠下300万外债。亲戚朋友说他“疯了”,他却像坚守阵地的士兵般倔强:“盐碱地改良就像攻坚战,必须啃下硬骨头!”
他带着团队扎进农田,白天测土配方,晚上熬夜查资料、访专家。与吉林省农科院团队耗时多年,反复试验千次,终于摸索出“以肥压碱”5S土壤改良法——先用有机肥“唤醒”板结土壤,再用微量元素“激活”肥力,最后引入“稻蟹共养”生态模式。“别人改良要五六年,咱就得想办法跑赢时间。”他卷起裤腿展示变形的双腿,“这‘内八字’是用每天20公里的田埂路走出来的‘军功章’。”
站在农场的瞭望台,张大志指着远处的规划图:“这里要建稻田画体验馆,这里搞‘稻蟹共养’观光区,将来游客能亲手抓蟹、收割新米。”推动“农业+旅游”融合,打造“查干湖文化旅游大生态圈”,让盐碱地变身“田园综合体”,张大志的理想正在慢慢变成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咱守着黑土地,就得种出最安全的粮食。”他的目光投向更远处——规划中的智慧农业系统即将落地,可降解地膜除草技术已进入推广期,“三降三提高”(降化肥、降农药、降成本,提品质、提肥力、提附加值)的绿色种植标准正在改写盐碱地农业规则。
“只要还有一亩盐碱地,我的‘战斗’就不会结束。”张大志说。
从抗洪大堤到盐碱战场,从“一人突围”到“万人丰收”,张大志用军人的担当和企业家的智慧,在黑土地上书写着“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