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强调“要从基层社区抓起,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吉林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要在总结发展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发展思路,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提供吉林方案、贡献吉林力量。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是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的范式变革,其本质在于构建“多维互嵌、立体交融”的社会生态。打造嵌入式格局,就是在推动社区建设过程中,形成由不同民族成员组成的,多元文化之间平等相处、彼此尊重的社会利益共同体和共谋事业发展、共同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它超越了传统的物理居住空间体系,核心在于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关系网络共同体”。近年来,吉林不断强化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着力推动思想融合、资源融合、服务融合,形成了“三共四同”实践模式,有力推动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和民族团结事业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认识,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社区建设全过程、各环节,探索差异互补的协同治理模式,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科学把握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难点和突破方向。当前,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需集中化解三方面矛盾。一是平台建设的系统性矛盾。基层公共文化空间供给不足、多元主体协作机制有待完善、部分社区志愿组织培育滞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各民族群众文化交往、情感交流不畅,削弱了“互嵌式社区”载体功能的发挥;二是情感交融方面的矛盾。物理空间互嵌与文化心理交融不同步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部分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亟待激活,成员间情感交融不够深入;三是社区治理方面的矛盾。基层干部的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与新型社区建设需求存在落差,个别粗放型服务模式难以适应精准化治理的要求,“重硬件建设、轻治理创新”的倾向尚未彻底扭转。应着力从根本上解决建设中的矛盾问题,充分激发各方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凝聚工作合力,推动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以治理体系重构推动平台功能迭代升级。聚焦多民族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目标,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是破解平台建设矛盾的关键。一方面,要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加强法治保障和财政支撑,引领各主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良好关系;另一方面,要推动基层政府职能转变,通过赋权社会组织、引入市场主体参与,激活社区志愿组织的服务效能,形成多元互补的治理网络。同时深化数字赋能,搭建民族事务智慧管理中枢,集成多语言服务与线上协商等功能,推动服务需求捕捉实时化、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前置化,持续推进精细化治理。
以文化浸润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生动力。实施文化浸润工程,是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构筑人心归聚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要积极打造符号化共享空间,以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开展社区民族融合展览、非遗传习等活动,用集体仪式唤醒各族群众的文化共鸣与情感归属。实施跨民族家庭结对共建计划,创设民族文化才艺擂台赛等特色活动,推动“物理混居”空间向“价值共生”共同体转化。进一步培育新型社区文明公约,建立多民族业主联合议事制度,不断强化社区交往伦理共识。实施思想和文化铸魂机制,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主题党日等节点,开展干部领学、社区研学、主题实践,全方位、多角度讲述好政策、好故事,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奠定思想和文化基础。
以法治化手段夯实社区治理根基。法治是基层治理的根本保障,是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民族事务法治化治理的长效机制,通过组建民族事务专业调解智库、建立“法律适用-政策解释-民俗调适”三位一体的纠纷化解体系等途径,提升互嵌式社区治理效能。进一步强化社区干部群众的法治素养,加强教育宣传,积极开发虚拟仿真教育平台,持续完善基层公务员考核体系,提升其运用法治思维破解治理难题的能力。打造风险预警防控闭环,建立民族关系动态评估数字模型,探索实施“三色预警”分级响应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民族代表联议制度等有效方式,为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