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渠是农田的基本生命线,也是点燃农民撂荒复耕热情的关键。日前,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一条水渠的贯通,就让全乡676个低洼地块、6.6万亩耕地,从“旱不能灌溉、涝不能排水”的“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克服一切困难解决百姓急难愁盼的伯都乡党委和政府,也受到了农民的交口称赞。
在伯都乡河西村的一片洼地上,村民刘海峰正在田里“绞地”,他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虽然晚了几天,但没耽误啥。如果不是沟渠通了有地儿排水,这块地估计还得一些日子才能种上。”
“我们河西村就有300多公顷低洼地受益了,这水渠真是修到了村民的心坎儿上。”河西村治保主任张立平在一旁由衷地说道。
村民口中的水渠,就是伯都乡境内农田网络间的行洪排涝沟渠——马场沟子。一直以来,马场沟子在农田排涝、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由于天气干旱等各种原因,导致其截面阻断、水路不通,马场沟子失去了原本的作用。“我们一直有复通水渠的想法,也做了很多调研,但由于资金等原因迟迟未能开工,去年的汛情让我们认识到这件事必须提上日程了。”宁江区伯都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尧说。
2024年汛期降雨量较大,导致伯都乡多块低洼地块内涝。痛定思痛,乡党委和政府决定马上开始整治马场沟子,彻底解决百姓种地难题。从7月份开始,乡里陆续组织力量对马场沟子进行踏查。因尚未完成秋收,工作人员常常在苞米地里穿行数十分钟才能到达沟渠沿线。直至10月末,经过4轮详细踏查,终于摸清了全长33公里排涝沟的自然条件和周边情况。随后,乡党委先后五次召开专题会议,预判各种问题,明确解决措施,部署后期管护工作,形成了最终的实施方案。
多年废弃致使沟渠的情况非常复杂,有的渠段被填平开垦种地,有的渠段被承包用作养鱼池,还有的地段涉及到油田井场、国营农场……工作繁杂又艰难。“我们要一家一家地做工作,给农民讲解沟渠对于整个乡排涝防旱的重要作用,与涉事单位沟通协调解决办法,每天都从早忙到晚。”乡水管站站长胡井文说。
准备工作做完,施工正式开始。因沟渠分布在农田网络之间,乡党委决定从今年2月10日起全面启动马场沟子疏通整治工作。“选在冬季施工,虽然增加了工作推进的难度,但最大限度减少了施工给农户带来的影响,也让农户在春耕季能及时种上地。”张尧说。
到记者采访时,水沟的疏通工作基本结束,只剩一些收尾工作。胡井文驱车带我们到修好的重点段转了转。在无人机的飞行轨迹里,一条沟渠蜿蜒流转,像一条白色的带子镶嵌在黑土地上,为这片土地传递着勃勃生机。
据张尧介绍,在整治过程中,他们还创新方式方法,与河长制联动,建立乡村两级沟渠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将沟渠分为8个管护责任段,由村级巡河员进行定期巡察和管护,防止出现乱堆、乱放、乱排现象,实施常态化管理,发挥长效作用,为沿线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谋划,通过建设标准化抗旱排涝沟渠、排灌站等,彻底解决可能发生的干旱和内涝问题,将天气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降到最低,为粮食安全做出伯都乡的贡献。”张尧说。
马场沟子疏通整治后,今年伯都乡就有将近1500公顷耕地通过排水后及时种上了地,保障了农民收益最大化。水渠复通,村民也用各种方式表达着感激和喜悦之情,他们在村里微信群里发图片、视频,展示自家土地种好的成果。
认真对待民心,定会深得民心。伯都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当好百姓身边的“贴心人”“守护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一条沟渠转化为一条纽带,连接起党心和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