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市州·四平

“三维赋能”铸党魂

——吉林四平干部学院打造新时代干部教育新范式记事

本报记者 崔维利 王纪佳

四平旗帜广场落成于2021年,象征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扬旗帜,奋勇前进”。 李坤 摄

塔子山体验式教学——重走英雄路。赵太公 摄

现场教学——四平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赵太公 摄

访谈课——英雄的守护者。赵太公 摄

吉林四平干部学院俯瞰。周宇 摄

四平,这座以“四战四平”彪炳史册的英雄之城,正在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中,夯实干部教育的价值坐标。吉林四平干部学院以“特色办院强基、教学体系重构、科研咨政升级”的三维赋能,全力破解传统干部教育“内容同质化、形式单一化、供需脱节化”困局,探索出一条“红色资源转化力、理论阐释穿透力、实践指导引领力”三力协同的特色发展路径,彰显了新时代干部教育“守正创新”的辩证智慧。自2021年建院以来,累计培训学员近6万人次,覆盖全国10余省区,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等殊荣,成为全国党性教育干部学院中的一颗明珠。

特色办院强基——

从“区域标杆”向“全国示范”的奋力跨越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四平时强调,“一定要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好、利用好、作用发挥好。”多年来,吉林四平干部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视察四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政治建院、质量强院、人才兴院、数字赋能”4大工程驱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推动党性教育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奋力锻造党性教育的标杆品牌,让英雄之城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2025年新院区——丛泉湖生态校区投入使用,配备学术报告厅、应急演练厅、新闻发布厅等设施,可同时容纳2000人培训,现已成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红色教育综合体之一。

突出政治引领,夯实信仰铸魂“压舱石”。学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党性教育全链条,构建起理论武装、党性锤炼与实践淬炼相结合的三维联动育人体系。依托“四战四平”红色资源矩阵,创新开发“沉浸式党性熔炉计划”,组织学员赴战役纪念馆、红色党性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特色课程,使学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显著提升,通过积极交流学习心得、分组协作、互动研讨,推动理论学习向政治能力转化。

锻造育人铁军,筑牢党性教育“硬支撑”。学院坚持“引进与培育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38名,实施“青苗工程”“名师工程”,选派教师赴中央党校和全国各先进兄弟干院学习进修,选派青年教师到市直部门挂职锻炼,形成“理论+实践”双优师资梯队。坚持“专职与兼职结合”,组建跨区域师资联盟,吸纳烈士后代、文史专家、基层干部等本土师资22人,与吉林省委党校、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2024年,学院师资队伍中研究生占比超70%,50%以上教师获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奖项。学院通过开设优秀红色教育讲解员训练班,采取专业培训、实战演练、交流学习、实践锻炼、项目扶持等方式,激励他们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故事的讲述者、红色精神的诠释者、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红色风尚的引领者。

深耕需求导向,构建精准服务“升级版”。学院首创“训前需求调研—训中跟踪管理—训后效果评估”全周期精准服务管理体系,即通过精细管理、贴心服务、成效追踪的方式,构建起“培训有深度、管理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的全周期精准服务体系。为保证服务质量,学院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班主任队伍,各培训班次均配备专属班主任全程陪伴,在学员管理、个性化服务、沟通协调、效果保障、情感连接等方面,实现需求精准对接。通过全流程参与、全维度支持、全身心投入,实现培训质量的严格把控、学员体验的深度优化,最终达到培训目标。

激活数字动能,点燃智慧管理“新引擎”。在红色党性教育培训中,学院形成了部门联动、协同落实、效果评估的工作机制,构建起“数据驱动—智能决策—闭环优化”的智慧考评系统,全面开展培训质量测评。对各培训班次的专题教学、现场教学、班主任管理和后勤服务保障等测评打分,力争实现培训全方位监督管理。将学员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系统梳理和客观分析,及时向各部门反馈,为学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精准的问题视角和改进优化的方向,实现了“用数据说话、凭数据决策、靠数据管理”。

教学体系重构——

从“知识灌输”到“价值引领”的创新样本

党性教育作为锻造新时代干部队伍的战略工程,必须以系统思维破局、以创新思维赋能、以战略思维立标。学院立足“红色基因库、绿色实践场、特色文化源”三位一体资源禀赋,通过“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模式创新”三维联动,推动课程体系从“单向输出”向“价值共塑”跃迁,实现“理论淬火、实践铸魂、文化润心”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干部教育提供了“四平样本”。

推出“三色联动”教学矩阵,构筑党性教育主阵地。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构建起“红色铸魂、绿色赋能、特色塑形”立体化课程体系。以“红色基因”为根,深挖“四战四平”历史富矿,开发专题课程百余门,《四战四平及其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6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打造《英雄师长马仁兴》等3部沉浸式原创情景剧,让“敢于胜利、敢于担当、敢于斗争”的红色基因可触可感;以“绿色发展”为脉,依托梨树县百万亩玉米生产基地、黑土地博物馆等实践基地,开发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课程,将“梨树模式”的实践智慧转化为教学案例,形成“田间地头即课堂、乡村振兴即教材”的生动局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四平的生动实践;以“特色文化”为翼,融合满族民俗、二人转艺术、玉米文化等元素,设计非遗体验、农耕实践等特色课程,打造“一课一品”文化IP矩阵,让学员在“活态传承”中厚植文化自信。

创新“七位一体”沉浸课堂,形成党性锤炼新模式。学院突破传统教学边界,构建“理论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影像教学+案例教学”的“七位一体”模式。在塔子山战斗遗址,学员参与战地攻防演练,感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在四平战役纪念馆,依托大型半景画还原战场场景,让学员沉浸式体悟“听党指挥”的忠诚品格;在梨树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学员与农机合作社带头人面对面交流,领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黑土地智慧。2024年,由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牵头,3所“国字头”干部学院和12家地方党性教育干部学院共同参与打造精品课程活动,地方党性教育干部学院获奖课程仅3门,其中就有吉林四平干部学院教师所讲课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不断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实现四平市党校系统、干部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

织密“全域联动”培训网络,激活协同育人新动能。学院以“大党校”理念推动资源整合,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四平域内66处红色点位、4处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点,串联“红色、绿色、特色”等13条精品线路,开设3天的聚焦理论筑基与红色体验班、5天的强化专题案例与实践演练班、7天的系统锤炼党性修养与综合能力提升班,通过分层分类设计,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精准化、梯次化与时效性提升。同时,与贵州长征干部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干部学院等共建党性教育基地,开发“重走英雄路”“战地救护演练”等实践课程。

培植“精准滴灌”育人模式,增强党性教育获得感。学院构建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和效果评估全链条精准培训模式,充分利用“四战四平”红色资源,结合“北国英雄城,东方马德里”独有资源优势,推出以“传承英雄史 再铸英雄魂”为主题的党性教育项目,深入挖掘革命传统教育内涵,激励干部“养英雄气、传英雄志、创英雄业”。针对干部的个性化需求、岗位特点、能力短板等,开设定制化、差异化、时效化培训,精准匹配课程,学员对培训设置及安排满意度达99%。同时,创新培训教学方式,开发“结构化研讨”“情景模拟”“访谈式”“沉浸式”“音乐党课”等互动式教学,学员参与度、学习投入度明显提升,学习参与感、培训满意度达98%。

科研咨政升级——

从“学术生产”到“决策赋能”的价值转型

新时代背景下,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人才资源,紧盯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以“四个围绕”为支点,构建起“问题导向—学科交叉—成果转化”的科研闭环,实现从“学术生产”到“决策赋能”的价值转型,为党的理论创新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中心大局,提升决策服务质效。学院始终将“国之大者”与“市之要事”贯穿到科研全过程,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形成《决策参考专报》。建院以来,决策咨询报告获得市级领导肯定性批示32次,推动科研成果向政策实践转化。组建跨学科团队,围绕高质量发展、对俄贸易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撰写《拓宽对俄开放合作思路 打造四平现代化发展新高地》决策参考专报,提出超前谋划对俄合作大局、精准对接俄方合作对象、高质量塑成四平品牌优势和务实开展对俄长期多元合作等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并已实现转化落地,开启了对俄贸易合作的崭新篇章。《“四战四平”红色文化的现实应用》《拉动四平文化“新引擎” 做好四平“大旅游”文章》两篇文章,针对红色文化推广运用提出4大建议,推动四平市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了高质量的文旅新标杆。2024年,学院教师多次深入伊通县莫里清乡走访调研,撰写出调研报告《吉林省农村地区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研究》。此项研究为国内首次,在农业农村部全国会议上作为“三省一区”主旨发言内容,彰显了“四平智慧”。

围绕机制创新,强化科研管理效能。学院完善“课题申报—学术论证—全程督导”全链条管理,立项吉林省委党校课题18项、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18项、市社科联课题24项、市统战部课题4项,结项率达98%。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建立院领导班子重点咨政课题领衔制度。院领导领衔1项咨政重点课题,对课题全流程严格把关定向,高站位协调解决课题组调研难题,保证课题高质量结项,确保科研成果“研之有物、转之有效”。

围绕教研融合,探索“三位一体”模式。学院全面探索教研咨“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围绕四战四平历史研究开发,形成《四战四平对于解放战争的重大价值》《上将洪学智与四平的历史研究》等5项科研课题,成果均转化为学院特色教学专题课程,根据《关于在叶赫建立红色党性教育基地的思考与建议》的批示,学院打造教学情景剧《英雄马安保》。同时,积极跟进中央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做到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开展科研调研,形成有针对性的策论,为党委政府出谋划策、分忧解难。近年来,学院在《吉林党史》《长白学刊》《辽宁师范大学报》《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报》《新长征》《山西农经》及“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发表理论调研文章36篇,获得省市级科研评审奖项71项。

围绕学术交流,谱写科研开放新篇。学院秉持“内部资源有限、外部资源无限”的理念,构建“跨层级、跨领域、跨学科”合作网络。全方位整合资源,广泛借智借力,加强与上级党校、兄弟院校、高等院校、社科机构、党委政府部门合作,联合开展调研和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决策咨询,汇聚协同创新合力,实现教研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主动与市直部门搭建协作平台,每逢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或重大会议、重大决策部署,及时开展理论研讨交流,学术成果均在《四平日报》专版连发,实现调研成果及时有效转化。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