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在被誉为“黄金玉米带”的松辽平原腹地,四平市以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主线,以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为核心,以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为动力,持续实施粮食全产业链“业务闭环与服务循环”,推进“头尾衔接、全链贯通”,做足做活“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全力打造粮食全产业链服务综合体,建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渠道,为农民增收致富插上翅膀。
畅通粮食流通新脉络——
“三个衔接”搭起产销“金扁担”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头尾衔接,不但能够更好地解决农民和合作社储粮、卖粮的问题,更能够在粮食流通、产品升值、品牌溢价过程中保护粮农利益。四平市紧紧围绕粮食全产业链发展,采取“三个衔接”措施,着力连通产销衔接网,为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搭起一根稳固的“金扁担”,让粮食流通的脉络畅通无阻。
抓实购销信息有效衔接,让信息跑赢市场。针对种粮农民与粮食购销信息衔接不够紧密、信息延迟和不对称的现象,四平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创新性构建“粮食收购企业、基层粮食经纪人、基层粮食信息员”购销信息网络,覆盖全市各粮食主产乡镇(街道),将160余户收购企业、300余名基层粮食经纪人,以及100余位粮食企业从业人员、合作社负责人和种粮大户等联结在一起,让粮食购销信息得以快速、准确地传递。铁东区城东乡家庭农场负责人房学勇告诉记者:“2023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加入基层信息员行列。起初也没有感觉到这一身份能带来多大改变,但2024年的一场大雨,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当年雨水偏大,我承包的低洼地块玉米收获后水分极高,存放、销售都挺难。焦急万分之际,我将情况发到基层信息员群中,没想到第二天,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带着中储粮直属库就赶到我家,不仅免费帮采样化验,还指导我做好分类储存、通风晾干等工作。之后,每隔三五天就接到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电话,通报价格行情和周边粮库收购信息,我选择了一个价格窗口期,成功将粮食卖出了好价钱。我感到单打独斗真不行,信息共享才能互利。基层粮食信息员让我有了归属感!”
抓实购销服务有效衔接,让贴心服务暖农心。粮食价格是种粮农民关注的焦点。四平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深知农民所思所盼,时刻关注港口、销区、深加工企业的收购价格,以及农民售粮的心理预期,及时捕捉价格动态,通过部门网站等平台,及时发布最新粮食政策和市场信息,让农户足不出户就掌握市场行情,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适时售粮、安全储粮。铁东区叶赫满族镇双合村支书高强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秋粮收购调研,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工作人员懂得咱们百姓想啥,细问种地成本、粮食产量、售粮打算等情况,唠的都是百姓能听得懂的嗑。分析粮食市场购销和价格走势,指导做好庭院储粮,不集中卖粮、扎堆卖粮,结合自家粮食质量、水分和储粮条件,选好时机卖上自己的心理价位。我感觉他们说得都特在理,感觉有了主心骨。”
抓实购销市场有效衔接,让合作共赢拓市场。四平市积极搭建粮食产销合作平台,鼓励多元主体踊跃入市收购。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域内粮企与中粮、京粮、厦门建发等域外大型粮企,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共同推进浙粮吉储,巩固深化长平、吉浙对口合作。京粮集团、厦门建发等大型粮食企业与域内粮企合作,收购粮食6亿斤以上,合作金额达4.1亿元;永春米业、通达米业等域内企业与浙江企业合作,年销售大米、鲜食玉米等产品3000万斤以上,销售额达7000万元。在这一合作共赢的市场环境中受益的双辽市玻璃山镇种粮大户李东波说:“我以前因为一直和别人包地,所以不操心卖粮。去年,我开始自己包地,到卖粮时犯了难,这么多粮食往哪卖?价格如何?会不会遭遇压质压价?我尝试给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打电话求助,没想到当天就给我联系了3家附近的粮库,我选择了一家把粮送去,粮库收购非常规范,没有任何压水压价、多扣水杂的行为,一下子打消了我的顾虑,原来到粮库卖粮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后来,我了解到四平市建立了粮食购销信息体系,所辖各乡镇都设立了收购网点,以后可以放心大胆地包地种粮,我不再有卖粮的后顾之忧了。”
提升粮食产业新价值——
“三重赋能”锻造品牌“金名片”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也是经济全球化中重要的要素资源。四平市立足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产业优势,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政策扶持和优质粮食工程资金的助力下,着眼打造优质粮食品牌,通过“三重赋能”提升粮食产业的附加值,为粮食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探索“银期保”,收益护航“金名片”。“银期保”金融服务模式,使农民“欠收不减收”,保障农民收入。2025年,梨树玉米“银期保”项目成功立项,创新性地将现代金融工具与“梨树模式”深度融合,通过“保险+期货”保风险、“订单+信贷”保收益保资金,构建了覆盖玉米全产业链的金融保障网,有效解决了合作社和农户“种粮易、卖粮难、融资贵”的后顾之忧。该项目采用“期货公司+保险公司+贷款银行+收购企业+投保主体”五位一体运营方式,合作社向保险公司投保,保险保额不低于1260元/亩,保险费率不高于6.51%,即合作社某地块若绝收,保险公司按照每亩不低于1260元赔付合作社。合作社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生产经营,银行贷款利率不高于2.90%。粮食收割后,合作社按照合同约定数量,将粮食送到收购企业,收购企业按照当天挂牌价,与合作社办理现金结算。更为关键的是,合作社粮食销售后在点价期内,可以选择大商所任何一个期货交易日出现的价格进行点价。若点价价格高于收购结算价格,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将向合作社补价差,确保农民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比如:1月1日,合作社将1000吨玉米按照2200元/吨价格与粮食收购企业完成现金结算,3月1日大商所玉米期货出现2400元/吨价格,合作社可以自主选择当天点价,结算时减去基差价(从收储企业运输到大商所所在地港口的运输、装卸、损耗等费用假设150元/吨),点价价格2400元/吨-收购结算价格2200元/吨-基差价暂定150元/吨,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要向合作社补50元/吨价差。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种粮农民“卖早吃亏”的担忧,更让农民在粮食销售中掌握了主动权。
培育“三类企业”,承载品牌“金名片”。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而创新与品牌,则是企业腾飞的双翼。四平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聚焦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育强三类企业,厚积四平玉米“黄金名片”、四平大米“白金名片”、四平杂粮“彩金名片”。“三金”名片在市场中焕发出耀眼的光彩。培育头部企业,四平市精心谋划粮食收储机械设备、仓储设施设备改造项目26个,成功引进金沙河、悦宜(北京)健康科技等头部企业;推进中粮“保险+期货”全收入保险模式在四平落地生根。支持鼓励粮食深加工企业粮机装备设备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工技术创新、设备升级,晟然食品二期投产达效,产能增加到1.5亿穗,成为东北地区鲜食玉米头部企业。育强明星企业,用好用活优质粮食工程项目资金,推进粮食仓储基础设施、粮机装备技术提升。争取1185万元优质粮食工程资金,支持龙强米业等3户企业进行设备设施升级改造,新增鲜食玉米产能9000万穗,推动鲜谷食品加工工艺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持续加强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标准仓容占比由16.9%提升到27.2%,技术管粮、绿色储粮能力明显提升。打造供应链企业,紧盯粮食产业链关键节点,引进安姆科公司等粮食深加工、生产和供应链企业,并积极申请优质粮食工程等政策资金,支持玉米主食化等玉米深加工企业。2024年,加工鲜食玉米1.04亿穗,同比增幅30.6%;产值2.6亿元,同比增幅79.2%。
唱响“粮食品牌”,释放价值“金名片”。实施四平优质粮食品牌提升工程,通过挖掘价值、借势载体、矩阵宣传等多种方式,讲好“地标优势、地标产品、地标品牌”故事,让四平优质粮食品牌在市场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持续释放品牌溢价力,有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在挖掘价值方面,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对四平玉米的感官评价显示,四平玉米营养密度高,每100克玉米中含有4.5克以上的膳食纤维,是大米的11倍;黄糯玉米和白糯玉米比普通糯玉米的香气提升22%,口感软糯,富有黏性和嚼劲,比普通玉米提升13%;四平玉米典型案例入选《2025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是对其品质和价值的高度认可,让四平玉米在行业内声名远扬。借势载体,塑造“地标产品”。接续举办“四平米·香八婺”四平粮食金华宣传推介活动,组织优质粮食企业参加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福建粮洽会等展销推介会,让四平优质粮食产品走出家门,走向全国。在第11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CFDF全域采购商选品会上,四平市专题推介“四平玉米”,吸引了众多采购商的关注。鲜谷食品、晟然食品、嘉裕实为等产品,入选吉林省鲜食玉米分级分类产品,瑞泽米业“餐宜绿色大米”被中国绿色食品中心核准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四平玉米荣登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百强榜,位列全国玉米品类品牌价值首位,进一步提升了四平优质粮食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四平玉米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矩阵宣传,讲好“地标故事”。参加第11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四平市邀请安姆科、十月稻田等6名专家和供应链头部企业代表,开展圆桌论坛,展出四平优质粮食产品;邀请体育明星陈佳鹏为四平玉米代言,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开展“品牌势能+渠道专长”“吉林大米+四平玉米”双嫁接活动,实现了品牌与渠道的深度融合;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宣传,让四平优质粮食品牌的影响力得到了再提升。成功开拓国际市场,四平鲜食玉米出口到韩国。
守护粮食安全新防线——
“三位一体”筑牢存储“金粮仓”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存储,作为粮食全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守护着粮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四平市始终秉持“减损降耗就是增产增收”的理念,针对农民、种粮大户、合作社在储粮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索创新,推出产后服务、简易储粮服务、代储等多元化服务方式,致力于将丰收的粮食存入“金粮仓”,通过防霉、降水、减损等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
变“分散储粮”为“集中储粮”,集中储存、集中管理,“减损降耗”促增收。“集中储粮”,有效解决了农民和合作社因晾晒和储存条件不足导致的粮食损耗问题。这一转变的受益者——梨树县郭家店镇宁浩家庭农场,与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合作后,通过专业烘干、科学仓储等一站式服务,损耗率大幅下降,降至3%以内,使优质粮源得以卖出更高价格。此外,大力推动“集中储粮点”建设,在金山乡崔家村、康平街道卢伟合作社、沈洋镇前太平村等地,搭建集中储粮设施,配套无偿使用的小型传输机、铲车等设备,解决了农户庭院投入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据统计,这一系列措施每年可减少粮食损耗20万斤左右。这一数字背后,是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
变“储粮在家”为“储粮到库”,专业管理、点价结算,待市销售促增收。“储粮到库”是现代农业产后服务的发展趋势,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代仓储服务,有效解决种粮大户和合作社“储粮难、损耗高、卖价低”痛点,是衔接粮食生产与市场流通的关键环节,为现代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支撑。2024年,双辽市有11家粮食收储企业开展“延期结算”业务,业务量达20010吨。双辽市佳利粮食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颖说:“2024年秋粮收获后,我们为农户开展代储存粮食约2000吨,随时点价结算,既能提前锁定粮源,又解决了农户储粮难问题,双方都受益。”在该企业代存的种粮大户张勇,对这种服务模式赞不绝口:“我去年种了50公顷玉米,有100多吨脱粒后直接送到企业代保管,提升了粮食品质,减少了损耗,还能防止粮食霉变、虫蛀、受潮。代储存粮食增强了我们农户的市场议价能力,如果觉得价格合理我们就卖,不合理就再等等,降低了价格风险,一点也不担心坏粮情况发生,太省心了!”吉林省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的“5代服务”,不仅免掉每吨20元的烘干成本费,累计让利60余万元,还推出“点价结算”特色储粮业务,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点价结算”就是农民根据市场行情选择结算价格,增大了农民的“议价权”。2024年,新天龙已与45家合作社签约5881公顷,涉及4995户农户,为农户存粮5000万公斤以上。
变“简易栈子”为“庭院管家”,通风降水、自然干燥,防霉、降水促增收。“简易栈子”取材方便,适合小农户庭院储粮,有利于降水增收、减损增收、防霉增收。四平市以乡村安全储粮行动为抓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宣传科学储粮知识和简易庭院立体储粮技术,让新收获的粮食“住楼房”。四平市借助省级补助资金4000万元,全市累计配套到位铁丝网、聚乙烯网等立体储粮物资234.9万个(套),发放宣传材料4.37万份,科学储粮知识深入人心,农户庭院储粮安全更加有保障。双辽市卧虎镇浩然村天地缘农机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董万金说,2024年他们合作社种植3000多亩玉米。过去每到收获季,储粮是一大难题,合作社传统仓库空间有限,粮食堆垛混乱,不仅占用大量场地,还容易霉变生虫。这两年,在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宣传引导下,董万金尝试搭建钢结构立体储粮装具,扭转了“丰产不丰收”的困局。董万金的经历,是四平市众多农户的缩影。通过推广科学储粮技术和搭建立体储粮设施,解决了农户庭院储粮“损耗大”的问题,也为合作社解决了“无场地、无仓容、无技术”储粮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