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7月2日讯(记者张磊 尹雪 实习生刘一潼)今天,记者在吉林西部(大安)清洁能源化工产业园区了解到,大安吉电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是吉林省“氢动吉林”行动的启动项目,该项目由国家电投集团吉电股份公司出资建设,目前建设已进入尾声,正在进行设备联调联试阶段,预计7月下旬产出首批绿氨。
“我们的核心装置是即将投产的全球最大的绿氢合成氨装置。投产后,该项目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绿氢合成氨标杆项目,同时也是国家电投集团绿色氢基能源转化的示范标杆项目。”大安吉电绿氢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宋树林说。该项目通过技术创新,打通了“绿电—绿氢—绿氨”就地转化通道,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就地转化应用和存储。
大安吉电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计划总投资59.56亿元,分为两个部分。合成氨部分投资24.31亿元,主要建设空分、制氢、储氢、合成氨装置以及公辅设施等。新能源部分投资35.25亿元,其中,风电部分计划投资31.07亿元,光伏部分计划投资4.18亿元,装机容量80万千瓦(70万千瓦风电、10万千瓦光伏)。项目投产后,每年可生产绿氢3.2万吨、绿氨18万吨,减少碳排放65万吨/年,节约标煤23万吨/年。
在企业中央控制室,LED大屏幕显示着整个生产流程。工作人员介绍,企业建设的80万千瓦的新能源发电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新能源产生的电力通过自建的输电线路输送到制氢合成氨工厂的总降变,再通过总降变将电力分配给制氢、合成氨以及空分装置。
电解水制氢流程,就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再将氢气输送至储氢工段以及合成氨工段。“在风光发电量较大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氢气储存起来。当风光发电量较小的时候,储氢系统就会对外释放氢气,供合成氨工段使用。这样,就可以避免合成氨工段的频繁调整和停车,提高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和经济性。”宋树林说。
从空分系统里制备的氮气与制氢系统制备的氢气,以1:3的体积比进入合成氨的工段的合成塔。“从合成塔出来的混合气再经过冷却分离,即可获得液氨。液氨再进入液氨储罐进行储存,并通过装车栈台充装至专门的液氨运输车辆,运输到客户的使用地点。”宋树林说。绿氨产品将主要通过公路运输方式供应给周边企业,目前企业分别与5家国内需求企业、1家国际需求企业签订了绿氨使用意向协议。
“为了更安全、高效地生产液氨,国家电投自主研发了柔性控制系统,也就是大家看到的大屏幕上的这套系统。”宋树林介绍,该系统作为统筹“风电/光伏发电—制氢/储氢—合成氨”全过程的一体化智能调度平台,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技术之一。
近年来,吉林西部(大安)清洁能源化工产业园区不断加强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为项目落户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今年5月,该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等级评估达到D级。
白城市在2018年就已开始谋划充分利用本地新能源富集的优势发展氢能产业,确定以电解水制氢为主要技术路径发展新能源制氢,打造“中国北方氢谷”。“十四五”以来,白城市抢抓氢能产业发展关键机遇期,集中布局绿氢化工、电化学储能项目,加快抢占“绿电+绿氢+绿氨+绿醇”新赛道,推动形成“风光火储+绿色氢氨醇”联动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