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阳光轻柔地洒在汪清县童长荣烈士陵园。陵园前那条象征着童长荣将27岁年轻生命献给东满地区抗日斗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27米长水泥路上,铺满大小均匀的碎石,静谧而肃穆。松柏环绕间,童长荣烈士纪念碑上“革命英烈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熠熠生辉。烈士墓前,黄白相间的花束从未枯萎,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几乎每天都在这片土地上发生。
陵园内的童长荣纪念馆里,一张张老旧照片、一件件珍贵遗物、一处处情景再现,把童长荣的英勇事迹展现在人们眼前……
1907年,童长荣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枞阳镇。1921年,14岁的他考入安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一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被推举为安徽省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领导了安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从此踏上革命征途。
1925年夏,童长荣漂洋过海到日本求学,他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的战乱。不久后,他被组织吸收为中共党员。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无比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1928年,他终于踏上了日夜思念的国土,先后担任中共沪中区委书记、河南省委书记、天津市委书记、大连市委书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抽调大批骨干力量紧急赶到东北各地。11月,童长荣被党组织调到东满,担任特委书记。
童长荣当年战斗过的东满,就是今天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一带。由于斗争环境艰苦、工作繁重,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病。
当时正值冬季,童长荣经常咳血,局部神经也不断出现麻痹症状。但是病魔没有让他屈服,他隐瞒病情,义无反顾冲在抗日斗争第一线。他常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只要有口气,就要坚持斗争,直到最后胜利。”他一边工作,一边与病魔做斗争。
1931年12月,童长荣在瓮声砬子主持召开东满各县党团负责人联席会议,确定今后一段时期的斗争任务,也决定了东满地区后来十几年抗日斗争的前途。他奔走在延吉、和龙、珲春、汪清各县,深入发动群众,筹建地方党的基层组织,成为东满抗日斗争的中坚力量。他领导中共东满特委积极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至1933年春,相继开辟了10余块比较固定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从1932年初到1933年初,相继建立了4县抗日游击队。同年秋,按照中共满洲省委指示,童长荣开始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即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前身。他被中共党史、解放军军史称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创始人之一。
1934年3月21日,日军纠集大批兵力围剿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童长荣率部转移到汪清县十里坪一带。敌人拉网搜山,童长荣部在庙沟村大北沟被包围,奋勇战斗,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无论是在纪念馆内了解童长荣烈士的生平,还是驻足纪念碑下缅怀童长荣烈士勇杀敌寇的事迹,人们无不为英雄童长荣舍生忘死、铁骨铮铮的精神所感动。”汪清县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金龙春手指着陵园南面的方向告诉记者,“这个方向约1公里的大山里,就是童长荣烈士的牺牲地。”
童长荣烈士矢志不渝的革命理想、真挚的爱国情怀和无畏的牺牲精神永存史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汪清县公安局长荣派出所,民警们将童长荣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他们走街串巷,化解邻里纠纷,打击违法犯罪,守护百姓安宁。民警们常说:“童长荣用生命守护这片土地,我们也要用行动传承他的精神,让群众生活得安心、放心。”
在教育领域,汪清县学校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将童长荣的故事编入校本教材。童长荣红军小学里,学生们通过红色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参观烈士陵园等活动,深入了解童长荣的革命事迹,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激励他们努力成长为新时代栋梁之材。
如今,在汪清县这片童长荣血洒的黑土地上,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长荣村、长荣大街、长荣街道办事处……他的浩气长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的精神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成为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