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老兵王凤广:

少年扛枪御寇 暮年初心如炬

本报记者 赵梦卓 通讯员 崔释远

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走来,历经解放战争的硝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老兵王凤广用一生诠释了英雄本色——危难时挺身而出显担当,平凡中坚守初心见品格。

1944年,13岁的王凤广毅然决然加入河北省蓟县抗日游击队,踏上了抗日征程。“当时我们的房子都被日寇烧没了。为了报仇雪恨,必须战斗!”机警的王凤广冒着生命危险往返送信,将敌军出动的时间、路线等情报传递给部队,为抗战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日军三里一据点、五里一炮楼,监视特别严。”时至今日,王凤广依然记得当时的场景。白天,他混在据点附近玩耍的孩子中间,看似嬉戏打闹,眼睛和耳朵却时刻留意着敌人的一举一动。晚上,他借着月光跑到解放区送信,钻苞米地、躲树林,利用每一处阴影作掩护。遇到日军盘查,他就装成不懂事的孩子,一次次化险为夷。“他们觉得我是个孩子,就没有多理会,可我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啊!”老人回忆说,战争期间,吃不上饭是常态,弹药也不足,日子十分艰苦,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抗战胜利后,王凤广随部队投入解放战争。王老左手和右腿的伤疤就是那时候留下的。一次战斗中,敌军火力凶猛,王凤广所在的炮兵连主要负责牵制前线敌人。“当时,我们的重武器特别少,连队近200人参战,最后幸存的不到30人。”谈及过去艰难的斗争经历,老人哽咽了。

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死里逃生,战场上王凤广坚定信念,奋勇向前。“我们老排长常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奋勇杀敌就是使命,就是责任’,这句话让我充满力量。受伤不算啥大事,比起曾经并肩作战却不幸牺牲的战友,我能活到今天已经足够幸运了。”

1954年,王凤广退役后回到老家。1960年,他来到磐石市取柴河镇兴隆川小苇塘屯,担任生产大队队长。1981年,来到王家村居住后,王凤广依然热心村里事务,深受村民敬重。虽然年龄越来越大,但为百姓做力所能及的事,王凤广心里无比满足。他常说,永远不能忘了自己老党员、老军人的身份,不能辜负党的期望和人民的期待。

王凤广虽然没有显赫的功名,没有骄人的作战事迹,没有丰厚的作战奖励勋章,唯一能证明他身份的只有一纸单薄发黄的入伍证书。但这张证书却无比沉重、无比光荣,记录着这位老战士的从军生涯。他正是千千万万共和国英雄的缩影,他们在民族存亡之际舍生忘死,在国家建设时期默默耕耘,用忠诚和热血谱写出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篇章。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