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试验田里“蹲”出超级稻

本报记者 郑玉鑫

日前,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常规育种团队培育的“吉粳830”成功入选2025年度超级稻品种,这是该团队继2005年培育出“吉粳88”后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第二个被我省冠名超级稻的水稻品种。

超级稻,是指通过特定技术路线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种,相比传统品种,其产量实现大幅跃升,同时兼顾优良品质和抗性。自国家超级稻计划启动以来,我省虽陆续培育出“吉粳88”“吉粳83”“吉粳511”等多个超级稻品种,但随着生产需求变化与推广面积调整,能持续保持“超级稻”冠名的,唯有“吉粳88”与刚刚入选的“吉粳830”。

为何水稻研究所能接续培育出超级稻品种?答案在其科研传承与创新实践中。

二十载薪火相传

盛夏时节,试验田里禾苗青青,随风摇曳,长势喜人。

“秧苗插下去一天一个样,转眼就该收割了,一年也就过去了。”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陈莫军站在田埂上感慨。培育一个水稻新品种,动辄需要五六年,甚至十余年,是不断配组、筛选、试验的漫长过程。在常规育种团队中,历经李彻、张三元等老一辈科研人员的潜心耕耘,如今接过“接力棒”的已是第三代。

“‘吉粳830’的成功,离不开‘吉粳88’打下的坚实基础。”陈莫军一语道破关键。作为我省首个超级稻品种,“吉粳88”以高产、稳产、优质著称,是我省水稻主导品种之一。省内累计种植面积超4500万亩,全国超6000万亩,为我省累计增产稻谷45亿公斤,全国增产60亿公斤。以“吉粳88”为蓝本,“吉粳830”承袭了优秀的抗倒伏性、理想株型与粒型等核心特质,并在2023-2024年农业农村部组织的测产中,创下每公顷23454斤和23691斤的超高产纪录。

“今天我们能选育出众多优质稻品种,是水稻所前辈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深厚积累。”从国内外广泛收集种质资源,到杂交组合、创制变异群体,再到筛选优良个体……“几代吉林农科人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才终获硕果。”陈莫军的话语中饱含对前辈们的敬意。

创新点亮“稻”路

“吉粳830”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优良基因,更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显著增强了稻米香味。

“‘吉粳830’相较于其它超级稻品种,显著亮点就是具有香味。”陈莫军解释说,香味已成为消费市场衡量稻米品质的重要标尺。

常规育种团队敏锐地把握这一需求,在选育过程中,综合运用诱变育种(EMS、航空、离子等)、远缘杂交、轮回选择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等先进技术,精准锁定香味基因,成功赋予“吉粳830”上佳口感和浓郁米香,使其深受市场青睐,接连斩获吉林省第九届优质食味品种鉴评一等奖、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特等奖(第八届)、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中国区金奖(第二届)、中日食味米鉴评会“食味特别优秀奖”等殊荣。

“不仅如此,它的穗颈瘟抗性达到了MS级,这在我省极为难得。”陈莫军说,我省对稻瘟病抗性鉴定要求极为严格,MS级以上的品种本就稀少,能同时兼备优良食味特性的更是凤毛麟角。

科学匠心守田畴

走进水稻研究所,几幢朴素的小楼,数个试验大棚,散落的金黄色稻壳,构成了简朴的科研小院。院外,鳞次栉比的试验田一眼望不到头,绿色的稻秧与水中倒影相连,仿佛悬浮在空中。

陈莫军指着稻秧旁的小卡片介绍:“这每一张卡片,代表一份试验材料。每年种植在试验田里的材料近万份,仅育秧盘就需要两千多盘。”水稻收割前,全所科研人员蹲在稻田地里,用眼睛在成千上万株“稻海”里搜寻,仔细观察单株的长相、分蘖、穗粒数及结实率情况……从单株选拔、外观筛选、分子检测、品种比较、区域试验到栽培技术配套,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研人员对每一粒种子、每一株秧苗的细心呵护与科学匠心。

“育种的难点,在于必须同步提升产量、品质和抗逆性,培育出无明显短板的‘全能型’品种。”陈莫军表示,“吉粳830”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份成就背后,是团队数十年如一日,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的定力与执着。

稻浪翻滚,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从“吉粳88”到“吉粳830”,两个超级稻品种的相继诞生,是吉林农业科学家端牢“中国饭碗”的“硬核”贡献,更是对国家粮食产能提升战略的科技支撑。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