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评论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背后有殷切期待

鞠 实

很多问题的根源,是思想上的“温差”、行动上的“落差”。唯有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让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才能让中小企业真正感受到“阳光雨露”。

6月27日,是联合国确立的“中小微企业日”。在中国,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是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活力的具体承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在地方考察中,多次走进产业园区、工厂车间,问技术、看产线、听意见,殷殷关切、寄予厚望。“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党中央高度重视并一直在想办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有活力、有灵性,有一股子精神”……一系列重要论述意涵深刻。

中小企业常被比作“小草”,看似柔弱,实则生命力顽强。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它们是产业链的“螺丝钉”,是创新链的“探路者”,更是就业市场的“蓄水池”。

但现实中“小草”的生存并不容易。融资难、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每一道坎都可能绊倒一家企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既是对它们价值的认可,也是对政策制定者的提醒:别让“小草”在石头缝里艰难求生,而要为它们松土、浇水、施肥。

中小企业虽“块头小”,却常常是创新的“急先锋”。它们没有大企业的发展“包袱”,反而能更灵活地试错、更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如大疆创新从深圳一间民房起步,用无人机技术颠覆全球航拍市场;宁德时代靠一块锂电池,成为全球动力电池的“隐形冠军”。这些企业的成功,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

创新不是喊口号,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现实中,中小企业常因“轻资产、高风险”被银行拒之门外,因“专利难变现”陷入研发困境。政策若能多些“雪中送炭”,比如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力度、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就能让更多“小块头”释放“大能量”。毕竟,一个国家的创新力,不仅看“参天大树”,更要看“万木争荣”。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的期待,最终要落在政策落地的实效上。近年来,从减税降费到融资支持,从“专精特新”培育到转变职能改革,政策暖风频吹。但中小企业主们仍有呼声:政策能否更“解渴”?比如,减税降费能否更精准,避免“大水漫灌”;融资支持能否更便捷,让“首贷户”不再望而却步;市场准入能否更公平,打破“玻璃门”“旋转门”?

优化环境,还需“刀刃向内”。比如,一些地方仍存在“重国企轻民企”的惯性思维,中小企业在招投标、项目申报中常被“隐形门槛”绊倒;一些部门监管“一刀切”,让规范经营的中小企业无辜“躺枪”。很多问题的根源,是思想上的“温差”、行动上的“落差”。唯有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让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才能让中小企业真正感受到“阳光雨露”。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的期待,既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们或许没有“参天大树”的伟岸,但无数“小草”汇聚起来,同样能抵御风雨、涵养水土。政策上,需以“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为中小企业松绑减负、铺路搭桥;社会各界需以“众人拾柴”的合力,为中小企业喝彩加油、排忧解难。惟其如此,才能让“小块头”迸发“大能量”,促进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