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老兵郭先聪:

烽火硝烟中的巾帼英雄

本报记者 王艺博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篇章,抗战女兵郭先聪就是其中一员。日前,记者在长春见到了105岁的郭老。68岁的小女儿和70岁的女婿照顾郭老的日常起居,小女儿深情讲述着老人的战斗经历。

1920年,郭先聪出生于河南济源的普通农民家庭,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打破了一家人的生活。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破华北平原,并大举南下,一时间烽烟四起。“那时候村里每天都有人哭,今天谁家的儿子没了,明天谁家的房子被烧了。”在小女儿的记忆里,母亲总说那段日子“红得刺眼”——是鲜血的红,也是怒火的红。“当时母亲就一个念头,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1938年初,年仅18岁的郭先聪悄悄离开家,瞒着家人加入抗日游击队。因为上过私塾,她被安排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向群众传播党的抗日主张。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郭先聪凭借女性特有的亲和力,深入到儿童群体中开展抗日教育。她通过教唱爱国歌谣、讲述英雄故事等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爱国抗日的种子。

随后,一场遭遇战成为老人终生难忘的记忆。由于叛徒告密,郭先聪所在的游击队陷入敌人重重包围。“那天,机枪和炮火的声音震耳欲聋、响个不停。”小女儿数不清郭先聪曾经多少次提及那场战斗的情景,“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仅有少数人突出重围。”混战中,郭先聪被战友藏到了磨盘底下才侥幸逃过一劫,但她的腿部和腰部不幸中弹,鲜血流了一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追认抗日战争中的烈士。在突围战中牺牲的19个同村战友一直让郭先聪牵挂在心。“我一定要给他们作证,这是我们活下来的人的责任。”小女儿至今依然清晰记得母亲当时坚定的态度,“是战友们用生命救了我,这19个老乡的样子,我闭着眼睛都能回想出来。”

“回忆起抗战时期的经历,母亲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骑着马、挎着驳壳枪驰骋战场的日子,我们兄妹几个从小就是听着母亲的战斗故事长大的。”小女儿红着眼眶说,“母亲一直教导我们,和平年代更要把革命先烈的精神传承下去,立足各自的工作岗位恪尽职守,用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