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延边州,聚焦这片黑土地上的新质生产力实践,如何以科技为笔、生态为纸,赋能乡村振兴,书写“一粒米一朵耳”的振兴故事。
稻香的振兴图景
十年前总书记踏过的田埂旁,低空缆车正悠然掠过这片绿海,观光小火车载着欢声笑语蜿蜒穿行。稻香深处,和龙市光东村第一书记时彦鹏的声音透着自豪:“去年村里游客突破20万,集体收入跨过百万大关!”
十年蝶变,光东村将总书记的嘱托化为“三产融合”的金钥匙,农旅交织绘就振兴图景。
在稻米馆“千载寻迹 渤海稻影”的浮雕墙前,和龙市水利局综合科科长胡月细述稻作千年传奇:北纬42°黄金种植带、火山灰黑土、海兰江清流与千年农法,孕育了“卢城之稻”;田间智慧农业系统实时监测,无人机精准播撒生物肥——科技赋能让传统焕新,八方食客的啧啧称叹,已化为“吗西达”品牌远销四方的实力。
“呜——”汽笛声惊起鸟雀,明黄色小火车载着游客驶入稻田深处。车厢里游客们将手伸出窗外,指尖掠过青翠的稻叶,引发阵阵惊叹。300米高空缆车上,摄影爱好者架起长焦镜头,捕捉着稻浪与远山交织的壮美画卷。“在这里等秋天,就像等待一封来自大地的情书。”游客林女士在稻田边喃喃自语,在她身后不远处,是朝鲜族特色民居的飞檐翘角。
村民庭院,经“厕所革命”与管网升级后,如今变身“共享庭院”。45栋朝鲜族特色民宿,实现了“一院一景”与增收双赢。民俗舞蹈队年演出超百场,鼓点里跃动着文化自信。“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家门口开民宿、卖特产,收入翻了两番不止!”村民周梅浩的笑脸映着红火日子。
“云耳”的数字翅膀
告别稻浪北行,汪清县桃源小木耳基地奏响“数字农业”交响曲,菌包生产线上,正在展现科技与农业的深度碰撞。智能拌料系统精准配比,无人叉车穿梭运送菌筐,接菌机械臂灵活舞动,科技彻底重塑了木耳生产。副总经理孙森指着一尘不染的车间说:“日产15万袋菌棒,全程无菌自动化,专利技术30多项!”
数字化不仅革新生产,更重塑标准。桃源小木耳基地通过反复试验锁定黄金参数:配料比例、温湿阈值、菌袋规格等数据汇成“数字宝典”,支撑起标准化体系。立体吊袋大棚内,智慧系统动态调控环境,土地利用率与品质同步跃升。“好环境终于炼出好品牌。” 孙森感慨:“如今,每个菌包都在数字看护下成长。”
在恒温培养车间,物联网传感器闪烁着蓝色幽光。“温度偏差0.5℃就会报警,”总经理高旷调出数字看板,通过无数次试验,他们锁定了菌丝生长的黄金参数。走进立体吊袋大棚,菌包如瀑布般垂落,智慧系统自动调节湿度。高旷轻抚黝黑的木耳说:“露天地培变成立体工厂,土地利用率提升5倍,品质却更纯净。”
当“盒马村”订单农业模式落地汪清,小木耳真正踏上品牌通途。“五统一”管理将盒马标准注入产业链,木耳质量抽检合格率连续100%。自主研发的“脆脆”“糯糯”系列征服海底捞等高端渠道,更借力菜鸟智能仓储实现全链路数字化——2024年其智能调度排产案例入选国家“数字三品”典范,成为质量信任的最佳背书。
从光东村的稻浪欢歌到汪清木耳的“云”上腾飞,延边沃野澎湃着新旧动能转换的活力。2024年,全州农民人均收入达18347元,增速领跑吉林。田埂间的嘱托已化为现实:千年农耕智慧碰撞现代科技,生态之美嫁接产业之兴,美丽乡村的日子,正和饱满的稻穗、晶莹的木耳一样,一天比一天更加甜润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