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铸强国重器 领全球速度

——从中国中车“建世界一流动员会”说开去

本报记者 何泽溟

盛夏时节,万物丰茂。奋进征程,步履铿锵‌。

7月18日,中国中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成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中车动员会”在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召开。这不仅是一次战略重整的再出发,更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在总书记殷切嘱托下十年奋进的庄严汇报。

中车长客是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企业,是中国地铁、动车组和磁悬浮列车的摇篮,是我国核心的轨道客车研发、制造、检修及出口基地,更是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工业“脊梁”。

十年前的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车长客时指出,“高铁动车是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十年后,同一片厂区,我国高铁动车事业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再次接过新时代下高质量发展的接力棒,向着“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中车”阔步前行。

2015年以来,中车长客在“中国速度”的赛道上一路加速。

目前,企业已深度掌握轨道交通装备60余项核心学科技术,构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动车组、地铁、磁悬浮列车等九大产品平台30个主型产品,谱写出中国制造自主创新的生动实践。

2024年12月底,CR450动车组样车正式发布。由中车长客参与研制的这一车型,集更高速,试验速度时速450公里,运营速度时速400公里;更安全,制动距离更短、运行稳定性更优;更节能,整车运行阻力降低22%;更舒适,车内噪声降低2分贝;更智能,司机智能交互、旅客智能服务等领域全面升级等代际特征于一体,在动车组明线试验中实现了每小时891公里的交会速度,成功刷新世界纪录。

CR450动车组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又迎来一次质的飞跃,对于推动我国铁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铁路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铁路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中车长客也不断拓展“版图”。全球首辆氢能源市域列车、智慧型标准市域列车、系列化中国标准地铁、车等轨道交通产品接连问世,持续引领绿色智慧交通新方向。

由中车长客与多所高校联合研制的基于绿智融合的新一代地铁列车具备“融合重构、具身智能、绿色环保、数字孪生、自主可控”等新一代技术特征,代表了我国地铁列车技术的最高发展水平。

技术创新,离不开深厚的人才与平台支撑。十年来,中车长客建有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六位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构建起以长春本部为主,北京、上海、德国、美国等海内外研发分中心为辅的一体化全球技术协同体系,深入开展轨道车辆基础前沿技术研究以及核心平台技术开发,助推技术和产品持续创新。

正如中车长客高级工程师王雷所说:“每一次技术的跃升,背后都是千百名中车人夜以继日的探索与坚守。”

当“复兴号”在祖国大地奔驰,“龙凤呈祥”动车组献礼建党百年华诞,“瑞雪迎春”列车服务冬奥盛会,匈塞铁路动车组驶入欧洲腹地……

十年来,中车长客不仅在国内高铁与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占据主导,更成功打通国际市场“最后一公里”,从产品输出走向技术、标准、服务等多维合作。截至目前,中车长客国际业务合作遍布澳大利亚、塞尔维亚、哥伦比亚、巴西、泰国、沙特、埃塞俄比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签约额突破140亿美元。

匈塞铁路动车组的成功交付,是中国高端轨道装备进入欧洲的处子秀。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胜利,更是中国标准、中国品牌与中国智慧“走出去”的集中体现。

与此同时,十年来,中车长客还积极探索数字化与绿色低碳发展。围绕产品全寿命周期和经营管理全过程,稳步推进流程重构、数据治理与分析、数字化平台及网络安全建设等工作,基本实现业务流、实物流和数据流的统一。近年来,中车长客相继收获“未来工厂”“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称号。

回望来路,从新中国第一辆地铁列车的下线,到CR450动车组的诞生;从手绘蓝图到数字孪生;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中车长客始终屹立于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发展的最前沿。

使命呼唤担当,时代激励奋斗。眼下,中车长客正以崭新的姿态,继续书写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速度引领未来的恢宏新篇章。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