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红石砬小米”的生态循环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柳青

除草、深松、起垄……在农安县靠山镇红石村“红石砬小米”有机种植基地,村民们穿梭其间,仔细察看谷苗长势,有序开展田间管理。这里出产的“红石砬小米”以有机品质为特色,凭借黏、滑、香的独特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不仅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还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去年我家种了3公顷谷子,都是订单种植!”说起现在的经营模式,与“红石砬小米”主要生产经营单位——长春圣泉春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多年的农户刘进喜很有发言权,“企业既供给优质种子,还免费发放有机肥,播种时提供机械化服务,秋收后直接收购。我们只需要出土地,做好田间管理,价格和收入都有保障。”目前,圣泉春实业已构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今年将辐射带动500户农民,种植小米300余公顷,预计产量1500吨左右。

靠山镇红石村地处松花江畔,耕种小米已有200多年历史。伊通河、饮马河与松花江在此交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为谷物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这里的深层土质呈棕红色,加上“两河一江”优质水源灌溉,生产的小米米粒饱满、味道香浓、颜色金黄,被称为“红石砬小米”。

近年来,农安县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打造“红石砬小米”特色农业品牌,重点发挥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先后建立有机谷子生产基地,引进现代化生产加工设备,全方位推进优质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圣泉春实业负责人刘永辉拿出有机产品认证,向记者介绍起“红石砬小米”的品种选择、有机种植、田间管理、加工储存等流程,“我们用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人工除草、生物防控进行绿色植保,并建立起产品溯源体系,实现小米质量全程可控。”

“有机肥就地取材没啥成本!我们养殖了7000多头猪,猪粪加入秸秆等辅料进行堆沤,经过发酵处理后就是优质有机肥。”刘永辉说,“这可是‘红石砬小米’有机种植的‘杀手锏’,春耕前做底肥抛撒还田,不仅无污染、无公害,全年都不用追肥,还能提升谷物品质,为后续的精深加工创造有利条件。”

不同于以往的原粮加工,在“红石砬小米”的生产线上,和小米分离开的谷壳、油糠并未被抛弃,而是用于生猪养殖。油糠既不是外层的糠,也不是里层的米,是谷粒的中间部分,很适合喂养家禽、家畜。通过有机种植、生态养殖,建立起种养循环产业链,实现“1+1>2”的效果。

推行生态循环农业,谷壳变精酿。圣泉春实业还将碎米和谷壳进行深加工,酿造成有机小米酒,让“红石砬小米”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延伸。“一级小米直接销售,二级小米用于烧酒,咱家的小米酒都是定制销售。谷子从头到尾都是宝,企业就是要依托高效的生态循环农业,将一粒谷子‘吃干榨净’。”刘永辉说。

通过一粒粒黄澄澄的小米,以圣泉春实业为代表的农业企业绘就了一幅生态循环农业的生产线路图:有机种植—精深加工—循环饲养—粪肥发酵—有机还田。这条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正不断提升“红石砬小米”的附加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