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特刊

打造东北抗联历史与精神 研究弘扬传承新格局

——专访吉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信君

本报记者 李娜

每次见到刘信君,他总是脚步匆忙。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吉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信君的日程表里,各项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

东北抗联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体现,它植根于东北这片红色土地,历久弥新、历久弥珍,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打造东北抗联历史与精神研究、弘扬、传承新格局,传承弘扬好东北抗联精神,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精神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这是刘信君的重要课题。

“首先就是要打造东北抗联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系统开展东北抗联历史与精神研究。”刘信君告诉记者,吉林大学已先后成立了吉林大学东北抗联研究中心、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在我省聚集了一支学术基础扎实、人才优势突出、研究方向明确的专家学者队伍,围绕东北抗战、东北抗联历史与文化开展研究。“我们还陆续聘请了东北三省一区乃至全国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60人,为打造东北抗联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奠定了高质量的研究队伍基础。”

东北抗联文物数量众多、形态多样、分布广泛,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奋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光辉历史,是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做好东北抗联文物研究、保护与传承工作,意义重大。“要在‘协同’上下功夫,打造东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高端智库。”刘信君认为,建立东北三省一区跨地区、跨部门、跨校馆的智库协同机制,有利于发挥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各自优势,实现强强联合。目前,吉林大学·吉林省博物院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已经与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呼伦贝尔东北抗联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伪满皇宫博物院、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未来两年,我们计划启动实施《东北抗联遗址遗迹实地调查与研究》项目,联合东北三省一区的博物馆、陈列馆及专家学者,以切实行动为相关部门做好东北抗联文物保护与传承工作建言献策。”

红色文化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刘信君表示,要利用好已经建立合作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打造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红色课堂”“大思政课”,激励青年一代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我们将灵活采取‘红色展览展示’‘红色故事宣讲’、重走抗联路等多元化的形式,推进革命文物与高校思政工作深度结合。”

人才培养,国之大计。刘信君认为,要打造东北抗联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人才培养高地,强化人才支撑作用。“吉林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将设置‘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专业,培养在职文博、文旅方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锻造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

随着抗日战争研究向更深更广拓展,推动中国抗日战争史系统化、国际化研究,已经非常紧迫和必要。刘信君表示,要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从国际视野下研究阐释中国东北抗联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