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牢记嘱托 攀“高”逐“新”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春新区五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柳青 徐雁秋

盛夏的长春新区,一派欣欣向荣。

时空定格在2020年7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长春新区规划展览馆,听解说,看专题片,察看产品展示,了解新区规划建设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新科技园区要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重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更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五年来,长春新区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践行总书记殷殷嘱托,与人才共奋斗、与企业共成长,开创了多个“首次”“唯一”“第一”:建成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落位全国首家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心;获批东北首个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落位东北首个知识产权法庭、东北唯一欧美同学会东北海创中心,长光卫星获评东北首家独角兽企业;营商环境连续七年获评全省标兵单位,奥来德成为全省首家登陆科创板企业,全区科技企业数量、上市企业数量、高端人才引育数量全省第一。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实体根基

我国第一台工业编码器、第一台用于国内电梯行业的国产编码器、国内最早的小型化编码器、国内最早批量化生产的光栅尺……走进长春禹衡光学有限公司的成果展示厅,记者被这一项项“第一”深深吸引。

这是一家长期专注于光栅传感器研制的企业,光栅尺、编码器是其主要产品。公司副总经理杨尚告诉记者,作为工业测量领域的核心传感元件,光栅尺与编码器犹如工业母机、电子制造等重大装备的“眼睛”,关乎检测和加工精度,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矿山机械、医疗器械等生产领域。多年来,禹衡光学加强科研攻关,创造了行业里一个又一个“第一”,被授予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工业基础雄厚,产业发展体系有自己的特点。扎根于这片土地上的长春新区,主导产业正在加快发展,产业集群蝶变升级。

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领域规上企业数量从80户增至103户,总投资52亿元的71个“智改数转”项目持续攀高向强,带动产值增长超3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连续三年跃升,在全国204个生物医药园区中位居第14位、东北地区首位,金赛药业迈入“百亿级”企业俱乐部,百克生物上市国内首个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光电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禹衡光学光电编码器、光华微电子晶圆探针台等新产品打开新市场;数字经济汇聚102户规上企业;省仿生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式挂牌。

数据显示,这五年来,长春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保持年均20%增速,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11.3%。

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构筑“硬核”支撑

横向行驶、斜向“漂移”、原地转向……在长春市麦迪克智行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试制车间,该公司研发的原型车“炫技”演示让人眼前一亮。

“炫技”奥秘在于自动轮智行底盘技术。公司副总经理兼产品总监蒋岩说,公司自主研发的“自动轮”模块及关键总成技术,集成转向、制动、悬架与轮毂电机为一体,不仅能实现汽车原地转向、横行等机动性要求,还可以减少40%部件、减重30%,而操控性提升50%,整车装配成本减少30%以上。应用这项技术的原型车甫一亮相,就广受关注。

麦迪克公司最初孵化于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靳立强教授科研团队,去年1月份正式落户长春新区,已形成覆盖6吨承载以下各类车型的自动轮产品谱系。蒋岩透露,公司正与国内几家车企对接合作事宜,力争早日实现自动轮产品在乘用车市场批量生产和销售。

“以前搞改造靠自己摸索,现在政府带着政策、案例和服务商上门,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谈起冲焊联合厂房的“智改数转”产能升级,长春英利工业冲焊汽车零部件智能化工厂制造生产车间主管黄敬宇感慨道。

五年来,长春新区加快“科技重器”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保持年均20%增速,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分别占全省的64%和50%。院士工作站发展到6家,占全省37.5%。博士后工作站发展到26家,占全省46.4%。在微电子、光学工程、生物学等领域,确立了东北领先的研发创新实力。

五年来,长春新区与驻区大院大校大所双向奔赴、握指成拳,建设了21个产学研创新平台,引进和培育科技企业400余家,转化科技成果500余项,集聚科研人员3000余人。

五年来,长春新区依托重大平台建设,勾勒出一幅各类创新资源活力涌动的“创新版图”:希达电子的COB技术跻身全球三强,永利激光拥有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激光器生产线,长光卫星将117颗“吉林一号”卫星送入太空;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速30%,总数达到870户,占全市的26%、全省的21%;吉林省首批雏鹰、瞪羚企业中新区占比1/3,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到639户;累计培育孵化载体58家,其中国家级14家,长春科创中心、光电子孵化器成为省内仅有的两家国家级A类孵化器。

打造体系化创新生态,凝聚发展合力

五年来,长春新区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教育、科技、人才、金融、产业一体化发展。

以校地合作“掘金”“育苗”,组建12个校地合作专班,常态化开展登“门”入“室”,新储备高校院所科技成果315项,“高性能聚合物泡沫材料”“有机硅橡胶”等50项科技成果取得阶段性成效。

近日,长春新区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实验室里的创新”与“生产线中的需求”无缝对接,由“单向输血”转向“双向赋能”,让产学研用一体化真正落地生根。

长春新区还以场景创新链接资源,在全省首推场景创新机制,发布北湖未来科学城首批16个场景机会、32个场景能力清单,推动创新链、供应链有机结合。

以产权保护支持首创,打造东北领先、全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大厦,建成国内数据最全的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

以金融活水投早投小,聚力建设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在全省首推“企业创新积分制”,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科技企业信贷支持。

以一流环境赋能创新,全力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宜居新城,让创新与城市协同共生、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夯基垒台、积厚成势。

在采访中,不少企业表示,长春新区吸引他们的优势有以下几点:一是深厚的人才基础,二是丰富的信息量,三是集中的技术研发资源。长春新区的创业生态中有灵魂、有文化、有基因,创新潜力无限。

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根沃土志愈坚。面向未来,长春新区将持续牢记嘱托、确保干一件成一件、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绘就成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为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作出贡献。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