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禀赋的潜力,往往不在其“显性功能”,而在发现者能否以升维视角,洞察其尚未被唤醒的“隐性价值”。
曾几何时,“忙一季,闲半年”是吉林很多滑雪场难以摆脱的季节“魔咒”。而今,盛夏骄阳之下,昔日雪场缆车满载笑语穿梭绿海,雪道旁露营帐篷星罗棋布,山林间户外运动活力涌动。从“热雪沸腾”到“绿野生欢”,吉林省内各滑雪场依托自身优势,积极破解“一季养四季”的生存困局,努力探索每个季节都是旺季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可以说,这场华丽转身的深层密码是对资源禀赋的认知升维与价值重估。
实现“一季不养四季”“季季都是旺季”,核心在于跳出“靠天吃饭”的被动思维,转向“经营四季”的主动创造。其关键在于三重突破:一是经营理念之变,实现从依赖单一冰雪资源转向挖掘山地空间的四季价值。天定山滑雪场敏锐锁定“城市半小时生活圈”,将雪季基础设施转化为夏季“轻度假”载体,露营台、便捷缆车、农家民宿形成“拎包入住”式服务链,使山地资源在夏日释放出与冬季同等甚至更广的吸引力。二是空间功能重构,让物理空间在四季流转中被赋予全新内涵。如松花湖的“去滑雪场化”,同一片山坡,冬日是雪道,夏日是日出观景台与草地运动场;同一架缆车,雪季运送滑雪者,暖季变身森林观光线。雪道变草场、缆车变观景台、雪具大厅变餐厅,这不是简单的功能转换,而是基于资源多义性的价值重构。三是区域协同共生,让滑雪场从“孤岛”变为全域旅游网络的活力中枢。长白山麓的实践极具说服力:华美胜地的“避暑套餐”将机票、酒店、周边景区打包,万达的“森呼吸计划”串联森林徒步、星空观测。游客足迹从雪场延伸至朱雀山、净月潭、高句丽古迹,乃至市区美食街区。单一景点的季节性短板,在资源联动与体验闭环中被彻底消融。
滑雪场的四季常青,是对资源认知哲学的生动诠释。资源价值由人为而定,禀赋边界源于认知。山林湖泊、索道缆车、坡地气流,这些看似专属于“白色经济”的要素,实则是蕴藏无限可能的多维宝藏。当视野从“雪”本身拓展至山地的开阔、森林的清凉、花海的芬芳、高处的视野乃至地理区位的便利时,“闲置期”便自然转化为“机遇期”。这表明:资源禀赋的潜力,往往不在其“显性功能”,而在发现者能否以升维视角,洞察其尚未被唤醒的“隐性价值”。
从“一季养四季”到“四季皆旺季”的突围实践表明:破解季节“魔咒”,要靠认知升维驱动资源活化;实现持续繁荣,在于将每一季都打造成独具魅力、自具活力的“旺季”。当雪场缆车在盛夏载满看日出的游客,当露营帐篷在昔日的雪道上点亮星灯,季节的边界已在认知升维中悄然消融。
这启发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振兴,正需要更多这样“点石成金”的认知变革——废弃矿区能否成为地质公园?闲置厂房可否化身文创空间?答案往往就藏在我们重新审视、勇于发现的眼光里。只要擦亮发现的眼睛,再熟悉的土地也能绽放崭新的惊艳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