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文化

AI赋能高校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

本报记者 马璐

当人工智能重塑艺术创作边界,当产教融合叩响人才培养之门,当文化传承遇见跨界创新浪潮——

日前,“贯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研讨会在吉林动画学院启幕,专家学者们的思考碰撞出深刻共鸣:“民办高校要以机制灵活之优势,回应产业变革之需”“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人才培养需守正创新,在跨界融合中锚定重要素养”“文化传承不是简单复刻,而是要以设计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一场深度对话,勾勒出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民办高校不能缺位,更要主动作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王立生的话语掷地有声。在研讨会专家主旨报告环节,多位专家不约而同聚焦民办高校在艺术教育改革中的特殊价值——既有数十年发展积淀的实践经验,更具“船小好调头”的机制活力。

“民办高校的优势在于能快速响应产业需求。”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名誉会长李连宁以吉林动画学院为例,认为该校构建的“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专业链融入产业集群”模式,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做中学、学中创”,这种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度实践,正是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的沃土。

“《流浪地球2》的月球引爆场景,大部分由虚拟技术完成;《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作团队分布全球,通过云端协作打磨细节……电影工业正在从重工业向智能化轻工业转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对电影行业的深度观察,揭开了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作的新面纱——这种变革,正在倒逼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潘长学则从设计学视角强调了文化传承的创新表达:“只有强大的民族文化才能转化为独特的设计风格,而将文化新范式和文化传播力转换成商业价值,是设计学和设计专业人才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他认为,设计者应深挖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当代价值,用现代语汇解读传统智慧与美学密码,让文化符号成为驱动品牌价值持续生长的新动能。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的分享印证了技艺融合已见成效——吉林动画学院的“AI赋能艺术教育”实践、江西服装学院的“数智化浪潮应对方案”、韩国学者孟亨在带来的“时代融合设计”等理念,均指向同一结论:艺术与技术、产业、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是创作实践接轨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AI时代,艺术教育的本质不是教技术,而是培养AI无法替代的创意力与叙事力。”当日下午,在研讨会“构建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交流”环节,吉林动画学院教务部部长闫欣的观点引发认同。这场汇聚多所民办院校的实践分享,展现了构建多元协同人才格局的全新探索。

其中,吉林动画学院的实践颇具代表性,通过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艺术教育+人文基础教育+美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AI工具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河北美术学院在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中形成了师资队伍、科研平台与特色专业的集中发力。

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是另一亮点。长春人文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将东北秧歌与现代舞融合,创作出《雪韵》等剧目,让非遗在舞台上焕发新生;大连艺术学院则以12年12部原创大剧为载体,实现“艺术思政+艺术实践”育人模式的有机融合。

吉林动画学院执行校长刘振华说:“创新型人才培养,源于文化底蕴的深化,归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这场研讨会虽已落幕,但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启——当教育、科技、人才的改革合力不断凝聚,艺术教育必将在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的征程中书写更璀璨的篇章。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