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市州·四平

构筑党性教育新基地,叫响红色教育新品牌,打造红色文化新地标,推动党史领域新发展——

四平:推动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本报记者 崔维利 袁松年 杨率鑫

四平烈士陵园,是国内最大的无名烈士合葬墓之一,也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坤 摄

长春市市管领导干部进修班在吉林四平干部学院聆听专题课讲座。

四平一江山岛国防教育公园。 李坤 航拍

四平战役纪念馆建于1958年,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发展中的四平。高桂梅 航拍

重任千钧犹未已,扬帆破浪再出发。

四平,一块曾被鲜血浸透的红色土地,一座战火中涅槃重生的英雄城市。在这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红色血脉生生不息,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5年来,四平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持续擦亮“英雄之城 红色四平”城市标识,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充分释放红色文化培根铸魂、凝心聚力作用,引领带动全市上下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真正让英雄之城不负英雄之名,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

“一校三院”优势互补——

构筑党性教育新基地

党性教育基地是红色资源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保护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阵地。

在四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四平干部学院得以成立,2022年顺利通过中组部验收,成为中组部备案的全国72家党性教育干部学院之一。干部学院成立以来,以“一套人马”全力扛起“四块牌子”,通过内部多种途径调整革新,逐渐形成“一校三院”各司其职、深度融合、优势互补的体制机制。干部学院成立及与党校的深度融合,有效推动了四平市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在红色教育培训中发挥了统筹作用。

5年来,累计培训学员近6万人次,覆盖全国10余个省份,先后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文明单位”等国家级荣誉,在全国传承红色基因、构筑党性教育基地中展现了四平的担当作为。

在全市各方协同配合、全力支持下,干部学院异地新建项目仅用两年时间完成,并于今年4月试运行。新址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 ,可同时容纳2000余人在校培训、800余人就餐、500余人住宿,办学承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实现77年建校史上的历史性跨越。新址投用以来,已承办各类培训38 期,培训学员5906人次。累计签订框架合作协议29个,在院挂牌培训基地19家,已完成市委拟定任务目标数的95%。

“七位一体”深度“沉浸”——

叫响红色教育新品牌

四平是东北解放战争的节点城市,“四战四平”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关键战役,红色血脉一直在四平大地赓续传承。

干部学院以“红色基因”为根,深挖“四战四平”历史富矿,开发专题课程百余门,《四战四平及其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6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打造《英雄师长马仁兴》等3部沉浸式原创情景剧,让“敢于胜利、敢于担当、敢于斗争”的红色基因可触可感。

干部学院突破传统教学边界,构建“理论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影像教学+案例教学”的“七位一体”模式。在塔子山战斗遗址,学员参与战地攻防演练,感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在四平战役纪念馆,依托大型半景画还原战场场景,让学员沉浸式体悟“听党指挥”的忠诚品格;在梨树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学员与农机合作社带头人面对面交流,领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黑土地智慧。2024年,由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牵头,3所“国字头”干部学院和12家地方党性教育干部学院共同参与打造精品课程活动,地方党性教育干部学院获奖课程仅3门,其中就有吉林四平干部学院教师所讲课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不断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实现四平市党校系统、干部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

干部学院以“大党校”理念推动资源整合,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四平域内66处红色点位、4处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点,串联“红色、绿色、特色”等13条精品线路,开设3天的聚焦理论筑基与红色体验班、5天的强化专题案例与实践演练班、7天的系统锤炼党性修养与综合能力提升班,通过分层分类设计,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精准化、梯次化与时效性提升。同时,与贵州长征干部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干部学院等共建党性教育基地,开发“重走英雄路”“战地救护演练”等实践课程。

干部学院构建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和效果评估全链条精准培训模式,充分利用“四战四平”红色资源,结合“北国英雄城,东方马德里”独有资源优势,推出以“传承英雄史 再铸英雄魂”为主题的党性教育项目,深入挖掘革命传统教育内涵,激励干部“养英雄气、传英雄志、创英雄业”。针对干部的个性化需求、岗位特点、能力短板等,开设定制化、差异化、时效化培训,精准匹配课程,学员对培训设置及安排满意度达99%。同时,创新培训教学方式,开发“结构化研讨”“情景模拟”“访谈式”“沉浸式”“音乐党课”等互动式教学,学员参与度、学习投入度明显提升,学习参与感、培训满意度达98%。

坚持“引育结合”,面向全省组建了300余人的“大师资”队伍,引进专职教师16名,选派教师赴中央党校和全国先进院校学习进修275人次,干部学院师资队伍更强。同时,建立“训前需求调研—训中跟踪管理—训后效果评估”全周期学员管理体系,打造高素质班主任队伍,从严治院落得更实。

改造升级强化形象 ——

打造红色文化新地标

四平红色文化资源,凝聚着信念与执着、坚韧与奋斗、艰辛与牺牲的革命精神。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策支撑体系健全,发展路径清晰明确。四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先后出台《四平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和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法规,明确将打造“全国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作为战略发展定位,确立“以红扬名,以训带游,以游兴业”的发展思路。印发《关于打造“英雄之城 红色四平”地标性城市的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规划引领、组织协调、资源保护等多个维度,为红色教育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红色地标持续升级,城市形象特征鲜明。对全市53处红色遗址遗迹进行深入考察,投入近3000万元新建了旗帜广场雕塑、四平保卫战纪念群雕等大型地标性建筑,并对四平烈士陵园等12处重要红色点位进行了改造升级。打造了集国防教育、红色旅游、环境绿化、居民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四平国防教育公园。特别是在四平高速公路出口建立起大型雕塑“旗帜”,进一步强化了“英雄之城 红色四平”的城市品牌形象,为红色教育提供了更丰富、更优质的实体空间载体。

历史定位精准明晰,红色点位开发利用。2023年,四平战役纪念馆以“为新中国而战”的布展升级,将“四战四平”放在全国战略位置来重新总结、科学定位,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等国家、省市集体和个人荣誉30余项。创排舞台剧《战地日记》、开展“红色宣讲七进”100余场,5年来,接待观众超200万人次,3次跻身“中博热搜榜”前50名。从2020年接待量10多万人次到2024年突破60万人次,实现了服务规模的跨越式增长,更实现了服务质效的飞跃。

红色文旅融合深化,红色经济提质增效。推动“红色+”旅游品牌化发展,红色资源成功转化为旅游品牌,“仁兴里”街区以纪念马仁兴为内核,丰富旅游业态,今年开街以来,游客量和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3%和51%。推出摆件、冰箱贴等5大类174种红色文创,年销售额20余万元,实现红色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创新“红色+”研学模式,开发“解锁红色英雄城”等10余款研学产品,5年来接待4.85万学生,形成沉浸式城市研学旅游的新范式;丰富“红色+”惠民活动,举办“群众文化艺术周之红色 战歌专场演出”“红色吉林定向系列赛”等300余场活动,接待市民游客24.5万余人次,推动红色文化融入生活。

红色传承举措扎实,宣传效能全面提升。推动红色文艺创作,5年来,创作红色文艺作品70余部,二人转《鎏金锁》《圆梦》等登陆国家级展演平台,歌曲《那束光》播放量超50万人次。创排红色拉场戏《英雄谱》,进驻四平干部学院进行常态化演出,展现“养英雄气、传英雄志、创英雄业”的生动实践与成果;强化红色史料编辑出版,重新梳理“四战四平”史料,出版《红色遗存》等10余部作品,正在编辑《红色舞台》《红色歌谣》等,以多种载体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推出“这就是四平”等600余个宣传产品,独家策划“为新中国而战”系列评书产品,双平台累计浏览量80余万次。宣传从单一化转向系统化,宣传效能在传播广度和受众触达率上均实现提升。

深耕学术广拓渠道——

推动党史领域新发展

全力打造新时代四平党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发挥“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推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从党的历史中汲取精神滋养,增添前进动力。

强化党史研究,让学术成果更加丰硕。于2021年6月,编撰完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平纪实》一书,为建党100周年献上了党史人的厚礼。全面启动了《中国共产党四平历史》(第二卷)编撰工作,目前正对60余万字的初稿进行修改完善。积极申请中央党史项目资金,用于研究地方党史,2021年,争取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宣传专项引导资金10万元,编撰了《 中共四平党史人物》(第二卷),于2023年底结项出版;2024年,争取中央党史专项资金8万元,编撰《四战四平新闻报道选编》,共计70余版。重新修订了《四战四平》地方党史专著,在1988年出版的《四战四平》(内部资料)基础上,吸纳近年来“四战四平”历史的调研成果,将许多当事人的口述史料、战例汇集、战斗总结、部分夏季攻势总结材料、重要战史人物的传记等收录其中,并对相关的作战数据进行了客观审慎的修正,力求在内容上更加完整、准确,计划于今年底出版。

拓宽宣传渠道,让党史之声更加响亮。持续在四平广播电视台、四平日报、四平政府网站等媒体开设专栏,刊载党史上的重大事件,播出党史知识,为社会了解党史知识提供便捷路径。打造精品党史宣传片,其中,京韵大鼓《英雄城人盛雅茹—歌唱英雄马仁兴》《徐州有个四平营》两部作品,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办的“知史爱史 学史力行—全国党史和文献部门短视频展播”活动中,分别荣获活动短片类“最受观众喜爱作品”奖项和“入选作品”奖项,在吉林省广播电视局、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开展的“赓续薪火·红色吉林”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征集展播活动中,两部作品均被评为三类作品。

为扩大党史“七进”成果,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党史知识线上答题活动,2023年、2024年共有近7万人参加答题活动,通过在学习中答题、在答题中学习,共同营造人人学党史的良好氛围。为培养年轻干部讲好党的历史,设计了“党的自我革命”“重温四战四平历史”等精品党史课,组织年轻干部深入社区进行宣讲,以生动鲜活的案例讲述党的光辉历程,获得广泛好评。

夯实阵地建设,让红色根基更加稳固。设计打造文苑社区党史长廊和仁兴社区党史展廊,通过图文展板、历史人物故事墙等形式,使红色资源融入群众生活,为社区居民打造了一座“家门口”的红色精神家园。按照中央及省委要求,统筹推进党史展览馆建设。计划在四平市博物馆搬迁新址后,将原址用于改建四平市党史展览馆,目前正在进行中。招聘专业人才,高质量推动党史展览馆建设工作,从史料征集、展陈设计等多方发力,让四平红色历史多维式、立体化呈现在公众面前。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