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松水间,创新浪潮奔涌不息。
今年以来,我省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十大跃升行动”,加快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上半年,省内转化科技成果2218项,同比增长46.9%;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3.18亿元,同比增长9.91%。科技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供给强支撑,创新动能更加澎湃
今年上半年,从技术突破到协同创新,再到平台支撑,全省科技供给能力持续跃升。
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一批突破性成果加速涌现——
吉林大学科研团队通过高压装置首次在Nb-H体系中获得氢空位存在的确切证据,为可控核聚变研究提供新方向;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在宽光谱光电突触器件研究中取得进展,为光电子学和神经形态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吉林农业大学成功繁育中国首例体细胞克隆延边牛,为濒危畜种异地保种提供创新样本……
这些成果加速向产业端渗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硬核动能。
为切实助力产业跃升,我省通过政策引导强化创新协同。
围绕人参、光电信息、现代种业等领域,扎实推进第二批8个聚力攻坚专项,集中力量办大事,投入财政科技资金2.23亿元,带动企业投入4.68亿元。目前,生物药、医疗器械领域的第三批聚力攻坚专项也已启动。
同时,以市场化导向精准破题,深入实施“揭榜挂帅(军令状)”机制项目,企业与高校院所“双向发榜”,科研供给与成果转化“双向奔赴”。新启动“轮臂式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等2批21个“揭榜挂帅”项目,投入财政资金6539万元,带动企业投入2.1亿元。
创新要素的集聚,为科技供给提供了坚实支撑。顶尖人才、先进设施等要素通过重大创新平台深度融合,释放强大创新效能。
长白山、三江、吉光3个省实验室高效运行,截至今年6月,已吸纳院士30人、高水平科研人才(团队)105人(个),部署首批科技创新项目29个;同时,医学创新转化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也在积极建设中。
企业唱主角,活力奔涌势更足
走进长春博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新一代“汽车生产线智能视频分析系统”让人眼前一亮,它通过AI算法实时监测生产线,能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作为国内领先的高端电子信息技术提供商,企业牵头参与制定了多项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标准,其“产线智能视频分析平台”成功入选工信部“2024年先进计算赋能新质生产力典型案例”。
今年以来,我省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省新型研发机构达到71家,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中的参与度、话语权显著提高。
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我省在资金支持、梯度培育上不断发力——
新设立企业关键技术项目,支持企业牵头或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已支持企业关键技术项目116项,投入财政科技资金6800万元;
深入实施企业R&D投入引导计划,今年给予348户企业R&D投入补助2700万元;
首批认定雏鹰企业9户、瞪羚企业47户、独角兽企业1户,引导社会资本对其进行重点投资,优先支持其申报企业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项目……目前,第二批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评价工作已经启动。
针对企业实际发展需求,我省“科创专员”及“产业教授”相关机制,正逐步打破产学研壁垒。
今年上半年,151名“科创专员”入驻134户企业,选派总人数已达到1163名;同时,《吉林省“产业教授”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出台,每年从企业选派50名左右高级人才,入驻省内高校院所兼任2年“产业教授”。
“科创专员”让技术“走进来”服务企业,“产业教授”则让需求“走出去”引导科研,通过双向赋能,有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
架桥促转化,成果落地加速度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桥梁纽带。
为着力解决我省职务科技成果不愿转、不敢转、不好转问题,2024年年底,《吉林省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改革实施方案》发布;今年以来,4方面12项改革举措全面铺开,省科技厅组织开展专题解读19场,帮助科研人员用好、用活、用足改革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省内高校院所累计赋权职务科技成果1631项,转化科技成果117项,转化金额1807.6万元,收益分配给科研人员或团队1464.53万元,有效推动了职务科技成果加快变成产业成品和发展结果。”省科技厅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处处长卢晓冬告诉记者。
在破除制度障碍、激发转化动力的同时,专业化平台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搭建关键跳板。
2024年,我省建设了首批12个概念验证中心、20个科技成果转化中试中心。截至今年5月,中心累计总投入12.71亿元,支持281个概念验证项目和529个中试项目。
依托这些功能性平台,我省进一步拓展合作广度与深度,通过多元协同强化转化效能。今年以来,省院科技合作持续深化,已吸引中国科学院54家研究所与我省331家企事业单位,围绕汽车、石化、医药、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技术合作,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创新联合体的集群效应加速释放。今年上半年,我省围绕医疗器材、药用包装材料、细胞产业、人参种质资源领域,新组建4个创新联合体,总数达到15个。目前,创新联合体围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农牧业等多个领域,有25项新科技成果落地投产,预计创造经济效益超8.4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