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市州·白山

白山: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高地

本报记者 金泽文 高源

靖宇县靖安村聚焦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建设,实施长白山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科普研学基地项目,与周边文旅项目串联,打造中药材产业精品研学路线,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图为灵芝等长白山地区代表性药材长势旺盛。

抚松县万良镇卫生院的国医馆秉承传承岐黄医术、弘扬中医文化理念,由资深中医专家运用传统验方,开展体质调理、慢病管理、亚健康干预等特色服务,深受患者好评。

从国家级区域性中草药良种繁育基地的精心打造,到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产业+研学+农文旅”一体发展;从村民家门口的国医馆,到培养全国首批中医技师、产教融合……一幅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产业升级、惠泽民生的美丽画卷,正在长白山麓徐徐展开。如今的白山市,正步伐坚定,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

“林海参乡”育良种

七月的抚松,青山叠翠,草木繁盛。这里是人参主产地,也是全省唯一的被认定为国家级区域性中草药良种繁育基地。

在吉林参王植保科技有限公司人参种植基地里,一株株人参亭亭玉立,头顶着如绿宝石的人参果,焕发着勃勃生机。

“我们始终坚持人参标准化种植,每一亩园参都有二维码,将园参的基本信息纳入溯源数字库,种植时间、品种、气候条件、种植人等一目了然。”吉林参王植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友德说。

公司与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人参种质资源采集、纯化,在新品种选育、人参植保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时间长达18年,完成科技成果26项。他们为人参种植业户提供持续创新的人参安全优质生产技术,打造的“参博士”服务品牌,享誉黑吉辽三省人参产区,是实现人参标准化生产的源头。

在此基础上,公司搭建人参种植平台,组建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构建溯源管理体系,建有综合试验示范基地近3000亩,其中451亩被认证为绿色食品人参种植基地,生产的生晒参为绿色食品。

拥有近120万平方米的人参种质资源保藏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及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公司繁育保藏已登记“福星1号”“福星2号”等6个品种,另外还收集32种珍稀种子。

靖安村里“北药香”

时值夏季,靖宇县靖安村长白山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科普研学基地内,赤芍、白鲜皮、党参、细辛、甜百合、紫苏、西洋参、人参、刺五加、平贝母、灰苏子等10余种长白山地区代表性药材长势旺盛。

在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包保帮扶下,靖安村聚焦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建设,实施长白山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科普研学基地项目。该项目与周边文旅项目串联,打造中药材产业精品研学路线,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我们成立靖宇县知春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推动基地有效运营,收益用于帮扶困难群体,已带动村集体增收44万余元,年均提供400多个就业岗位。”靖安村党支部书记马志强介绍。

在国药集团的帮扶下,靖安村还实施了岐黄中药文化园项目,包括体验馆、研学馆、国医馆和文化推广中心。

跟随专业的导览,游客可以在研学馆开启一段中药之旅,追随本草(中草药)起源和发展史、历史名医的足迹,了解传统中药材的采收、加工、炮制、诊疗的整个过程。

为延伸产业链,靖安村文化园中草药制备车间厂房改造装修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届时,靖安村将彻底告别过去单一的传统农业,打造产业、研学、农文旅一体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乡村“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的高效转化。

家门口的“国医馆”

“以前,挂专家号得赶3个小时的路去市里,现在,县中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李明哲每周准时报到,真是服务到‘家’了。”68岁的参农张德山揉着酸痛的肩膀说。

走进位于抚松县万良镇卫生院的国医馆,药材清香弥漫,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每周的专家坐诊日更是热闹。这里特邀2名市级专家、2名县级专家长期坐诊,并配备2名本院资深中医师日常驻守,形成“三阶联动”的诊疗团队。

“村民们上了岁数的多,进城看病不方便。”万良镇卫生院院长原振介绍,“现在市级专家带技术、县级专家传经验、本院医师跟班学,我们的卫生院也有了‘造血功能’。”

国医馆秉承“传承岐黄医术、弘扬中医文化”理念,依托东北道地药材资源,推出以人参、灵芝、鹿茸为核心的特色中医药服务。设有道地药材文化长廊、智能煎药中心、艾灸理疗室及个性化诊疗室。由资深中医专家运用传统验方,开展体质调理、慢病管理、亚健康干预等特色服务。

“每周的坐诊日,患者不断,我们还会定期复诊。所有药材从种植基地直供,价格比市场价低。”定期来坐诊的抚松县中医院主任医师王翠玉,十分受乡亲们的欢迎。

近年来,白山市积极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在全市规划建设12个国医馆。

“沿G331建设的12家国医馆各具特色,都是按‘道地药材+地方需求’设计。”牵头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白山医院院长刘志海说。

中医技师的“破冰行动”

6月28日,首批67名中医技师学员迎来终末检验,在白山市参加中医技师考试。

作为首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白山市探索开展中医技师试点工作,填补中医技师岗位空白。2024年,承接“中医技师试点考试岗位设置标准与大纲建设研究”课题。今年3月,正式启动中医技师报名培训工作。6月,全国首批中医技师试点考试在白山举行。这标志着中医技师探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制定国家标准提供了实践参考。

“培训设有6大类技术、15门小项,有推拿、拔罐、穴位贴敷等。手把手教,实践操作,防止‘纸上谈兵’。”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白山医院康复科主任张安花介绍。

这场“破冰行动”的背后,是白山市拥有雄厚的长白山区道地药材资源、扎实的中医药发展基础和医院的学科积淀。

拥有2位吉林省名中医、11位白山市名中医,搭建起1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铍针治疗研究室等创新平台,医院的骨伤科是国家重点专科及中医优势专科培育单位,老年病科、糖尿病科、康复科为省级重点专科,推拿科、针灸科、皮肤科、儿科、妇科为市级重点专科。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康复学和中医骨伤科学入选吉林省“十四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科研成果丰硕,累计立项48项,7项成果转化适宜技术在全省推广,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如今,“长白山中医技师”作为区域新名片,将为全市“医疗+康养+旅游”全产业链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产教融合活力增

在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药系,一座“绿色宝库”里,370瓶浸液标本清澈透亮,近200种长白山本土药食植物展示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44幅蜡叶标本覆盖菌类、蕨类到被子植物各大类群,构建起立体鲜活的区域药用植物基因图谱。

“药食两用植物标本馆不仅成为学生们热衷打卡的学习场所,也吸引了周边研学团队前来参观,推动了中医药知识和长白山道地药材的普及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中医药系教授马全说。

模拟中药房里,学生们在这里辨方、抓药、称重,熟练操作。每一次调剂,都要确保药材的准确性和用药的安全性。隔壁的中药鉴定实验室里,果实及种子类、动物类、花类……分门别类的中草药,让学生们通过眼观、手摸、鼻嗅、口尝等方式鉴定药材。

学校设有护理、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中药学、中药制药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目前,有700多名学生学习中医药相关专业。”中医药系副主任李雪说。

学院将扎根地方刻入基因,依托长白山“立体资源宝库”的天然优势,构建起“校内基地+企业课堂”双轨体系。校内76个实训基地覆盖中医药全产业链,校外127个合作基地中,各家药企深度参与课程开发。当“订单班”学生带着企业真实课题返回校园研发中心,在教师指导下开展长白山道地药材功效研究时,产教融合已从概念落地为生产力。

从标本馆的“3D实图”到模拟药房的实操演练,从教师团队的匠心传承到校企协同的沃土深耕,长白山职院中医药系正以一座标本馆为支点,撬动传统医学教育的创新变革。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