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市州·四平

点燃强劲引擎 激发深层活力

——四平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记事​​

本报记者 崔维利 高鸿 王秀

铁西区稻田观光产业。李坤 航拍

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正在和村民们查看玉米授粉和长势情况。 高鸿 摄

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台台农机整齐排列。 李坤 摄

伊通县现代化肉牛养殖示范基地。

双辽市花生智慧农业产业园区。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近5年来,四平市委、市政府敏锐把握农业农村时代变革的脉搏,紧紧围绕合作经济,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强劲引擎,全力推进规范化、规模化、科技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不断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激发这片土地的深层活力,推动四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截至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已发展到6350个,家庭农场达到6282个。规模经营100公顷以上的农民合作社有125个,家庭农场有133个。这些数字,是四平市迈向农业强市的坚实脚印和铿锵足音。

政策护航——

经营主体千帆竞发

“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政策的东风,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四平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精心绘制政策蓝图,先后出台《四平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四平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政策的引导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广纳土地,引入先进农机设备,建设仓储库房,创新推出生产托管、土地入股、带地入社等发展路径,实现了从数量增长到量质齐升的华丽转身。规模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聚焦“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好”的核心问题,以土地托管为突破口,围绕耕、种、防、收等关键环节,大力推广“单环节”“多环节”“菜单式”服务模式,稳步推进土地集中归并,让“小田变大田”,全市土地托管面积超220万亩。

位于梨树县康平街道八里庙村的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历经多年改革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成员从最初的6户增长至如今的176户,固定资产达700万元,拥有大型拖拉机60台套,年服务农户超1000户,成为集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和新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通过“带地入社、土地租赁和土地托管”三种模式,实现土地经营规模化、生产作业机械化、生产方式科技化、生产经营集约化,经营土地达690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6%。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八里庙村基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难题,玉米每公顷均产超2万斤,比常规种植增产2000斤,每公顷增收近2000元,成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杆。

伊通满族自治县金辉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样成绩斐然。合作社拥有先进的玉米烘干机、仓储库房和配肥中心,以及49台(套)各类大中型农机具。多年来,合作社始终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核心,大力开展土地流转和全程托管服务。通过规模经营、推广先进技术和强化购销服务等措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稳步提升粮食产量。如今累计全程托管土地1300公顷,覆盖马鞍镇8个行政村。合作社秉持让利于民原则,流转土地价格高于市场,托管服务费用低于市场,累计为农民增收节支240多万元。同时,合作社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和免耕播种等技术,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实现增产增收。

规模经营——

集中连片高效高产

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应有之义。四平市坚定地将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土地流转、生产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精心打造集中连片、高效高产的现代农业生产场景。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下,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711.14万亩,占主粮作物播种面积的80.52%,100公顷以上规模经营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数量可观。

双辽市红旗街双英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立足当地“花生之乡”的产业优势,采用“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模式,全力打造花生联合体。合作社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拥有无人机、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30多台(套),以及年加工能力2000万斤的先进花生生产线。为提升花生品质和产量,合作社多方学习育种、栽培技术,培育出双英2号等10余个优良品种,并建设现代农业高产特色花生产业园区,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带动周边市县10多万亩土地种植花生。同时,合作社注重品牌建设,通过发展电商平台,与拼多多合作开展线上销售,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

吉林利华家庭农场则探索出一套独特的“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模式。通过农资购买、播种、水肥管理、植保、收获、销售等6个环节的全程托管,有效解决了农户在农资采购、生产技术应用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高、效率低问题。2024年,农场托管服务总面积779亩,服务农户43户。在播种环节,农场坚持因“地”制宜和以“机”促收原则,对土地进行细致分类,采用先进播种设备,严格控制播种深度、行距和株距,确保播种质量和出苗率。同时,利用卫星定位和智能监控系统,避免漏播和重播现象。此外,农场还帮助农户销售玉米,实现户均增收1700余元。

科技赋能——

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四平市引导示范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应用先进适用技术,通过装备集成、技术集成、科技集成,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加密植”等重大增产技术,每年推广面积达800万亩,并建成双辽玉米、梨树绿色食品及玉米、伊通万亩玉米3个高产高效示范区,示范区亩均粮食产量稳定在较高水平,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平市鼎牛牧业有限公司秉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理念,创新探索出“种植+养殖”双轮驱动的“种养结合”绿色循环模式。经营土地1300公顷,全部采用“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通过测土配肥、大数据管理实现全程机械化,并实施“三千增收”策略,每公顷多创收3000元。在养殖端,现存栏肉牛2500头,将种植产生的秸秆转化为饲料,牛粪经堆沤还田改良土壤,形成“玉米种植-秸秆喂牛-粪肥还田”的生态闭环。此模式已带动郭家店镇孙家屯村120户农民实现“流转费+务工收入”双增收。为打造“一县一特”畜牧品牌,公司规划创品牌、延链条、建平台等举措,计划建设肉牛屠宰基地,继续扩大养殖业,力争未来5年带动全县肉牛存栏量突破10万头,打造东北特色畜牧产业集群。

吉林宏野农机种植专业合作联社位于双辽市,致力于打造农业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联社设有肥料及土壤检测中心和掺混肥料配肥服务站,拥有各类大型农机具和无人机,以及专业机手。以服务联社成员、增加种粮收益为宗旨,围绕作物单产提升形成集成技术运营模式,打造玉米和花生试验示范基地。通过示范种植,不断优化种植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全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从选种到收获各环节都制定严格标准,实现全链条节本减损,促进单产提质增收。2022年,联社对大量农户土地实行生产托管,整体收益大幅增加。此外,联社通过整合农业资源,打造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带动了众多农民合作社发展。还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方式,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土地入股+专业服务”合作模式,成功举办全省农村产权交易工作现场会,为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智慧农业控制中心,令人眼前一亮。大屏幕上,土壤温湿度、肥力指数等数据实时跳动,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提醒。“如今系统已实现地块精细化管理,借助遥感监测技术,对土壤墒情、虫情、苗情以及产量估产进行精准监测。”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介绍,该合作社以种植玉米、高粱为主,兼营当地特色农产品,通过吸收社员、集约土地、购置先进设备,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未来,合作社计划整村推进土地规模化种植和全程机械化作业,以保护性耕作模式打造优质绿色农产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服务升级——

办好实事解决难题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四平市集中资源力量办实事、解难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村民。全面落实“一乡两名、一村一名”专职辅导员制度,选聘883名辅导员,为经营主体提供章程制定、项目申报等全方位服务,有效提升其规范化管理能力。通过贷款贴息、先建后补、社会化服务补贴等方式,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项目建设。近两年,累计落实扶持资金7452.5万元,助力经营主体吸纳土地、购置设备、建设库房,补齐发展短板。积极搭建对接平台,635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部门成功对接,累计获得信贷融资13.9亿元。

梨树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孤家子镇党委书记陈鸿飞介绍,孤家子镇近年来积极发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培育出众多省、市、县级示范社,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在大米和玉米产业方面,全镇稻米加工企业和鲜食玉米生产企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规模化生产。此外,还创新推广“小院生金”庭院经济模式,与企业合作,为脱贫户、监测户等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并高价回收农产品,户均增收显著。铁东区永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始终坚守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创新服务项目,延伸服务领域。从2022年起,探索“一场、一社加国企助力”的发展道路,对农业机械、作业调度、人财物管理等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建设智慧农场。同时,与小塔子村的嘉禾盛世合作社,以及吉林云天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起专业的种植、病虫害防治和农机服务队伍,配备先进的农机设备。合作社推广“土地托管”模式,实现土地集约化、全程机械化耕作,不仅节约成本、提高产量,还解放了农村劳动力。通过数字化转型,合作社实现农资团购节约成本,集中连片耕作增加粮食产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未来,永发合作社将继续以数字化为基础,以标准化种植为核心,以无人化生产为目标,为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铁西区二丫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理事长陈丽冬的带领下,从一个小小的黏豆包作坊,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合作社。合作社秉承“扎根家乡、服务乡亲、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理念,在融资政策支持下,通过产业转型、经营模式调整和销售渠道拓展,树立了“二丫”品牌。为提升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合作社采取多种方式,与社员共同研发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严格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确保产品质量。“二丫”豆包凭借优良品质和传统味道,畅销多个大中城市,销售量和收入逐年增长。合作社还通过订单种植、品牌推广和产品研发,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实现了以销定产的产业格局。

伊通满族自治县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扶持靠山镇艳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为目标,流转和托管土地200余公顷。因地制宜转变发展思路,将部分旱田改为水田,提高了产值和利润。所产大米注册“点点秋香”和“伊通风情”两个品牌,通过真空包装和精美礼盒,销往全国各地高端市场。合作社带动了大量农民就业,劳动报酬优厚,为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