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的写字楼到吉林西部的盐碱地,葛艳俊用8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令人惊叹的“逆行”。这位来自柳河县的“新农人”,带着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回到家乡,让11.5万亩不毛之地绽放出稻花芬芳。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葛艳俊接触到盐碱地治理技术。彼时的她,已在北京完成学业、创业并站稳脚跟,正沿着父辈期待的“走出大山”之路稳步前行。但想到父辈种地时的艰辛,看着吉林丰富的农业资源与潜藏的发展潜力,她心中“回家种地”的念头愈发强烈。“吉林的土地不该被辜负”,带着这份信念,她毅然放弃城市生活,投身盐碱地改良事业。
经过多方考察,葛艳俊团队将项目基地选在大安——这里分布着大量盐碱地,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然而,当他们真正踏入海坨乡的土地时,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泛着白碱的土地寸草不生,土壤pH值远超作物存活极限,治理难度远超预期。
困难面前,团队没有退缩。他们日夜扎根田间,反复试验改良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治理区域的土壤pH值成功降至8,水稻亩产更是突破400公斤。实实在在的成果打动了当地老乡,越来越多人加入治碱队伍。就在团队为智慧农业公司选址犯难时,长春新区主动伸出援手,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8年耕耘,硕果累累。曾经的盐碱地变身良田,改良面积扩展到11.5万亩;团队从最初的十几人壮大到80多人,技术也日臻成熟。葛艳俊坦言,回乡这些年,不仅见证了土地的蜕变,更亲身感受到吉林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从政策支持到配套服务,家乡给了我们干事创业的底气。”如今,她的生活里不仅有稻花香,吉林的冰雪旅游资源也成了新的乐趣。
从城市白领到田间“土专家”,葛艳俊的选择看似“逆行”,实则是对家乡的深情回归。在她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新农人”的担当,更看到了吉林大地上,科技与土地碰撞出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