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市明城开发区内,吉林龙昌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现代化厂房巍然矗立。这座占地15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用7年时间从单一产品制造商蜕变为行业龙头——其核心产品“龙昌牌石墨坩埚”年产能力达30万套,市场占有率达20%,生产销售规模持续领跑全国,被同行业誉为“坩埚王”。
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制备的“高温熔炉”,石墨坩埚需在2800摄氏度至3200摄氏度极端环境下,保障晶体结构重组。瞄准这一核心工艺痛点,吉林龙昌累计投入6亿元构建完整生产线,涵盖焙烧、挤压成型、机械加工等全流程环节。“我们2023年建成投产的两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提纯生产线,是当前国内最先进的负极材料石墨化生产线。”总经理王庆辉介绍道。
通过打造全链条生产线,龙昌新能源已与上海杉杉、上海璞泰来、深圳贝特瑞、兰州宝航等国内负极材料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产品远销韩国、印尼等海外市场。这源于其全链条生产体系形成的精准配套优势——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交付,每个环节都能实现精准把控。
回望发展历程,吉林龙昌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建厂初期,正值国内石墨坩埚市场粗放发展阶段,尽管创始人团队敏锐捕捉到新能源产业风口,但受限于当时仅有Φ500×950和Φ500×1050两种规格的单一产品线,在愈演愈烈的行业竞争中一度陷入发展困境。
“要么被市场淘汰,要么用技术革新重塑行业。”王庆辉的决策掷地有声。此后,吉林龙昌开启了技术攻坚之路:自主研发出Φ960×1000、Φ960×1050等系列专利产品及9孔石墨坩埚,累计获得相关技术、产品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在途发明专利5项。
创新基因已深植企业血脉。今年2月获批的“一种防止石墨坩埚内晶体开裂的保护结构”专利,使客户不用更换整个坩埚,只需更换部分主体,从而有效降低使用成本。而这种持续创新能力,让吉林龙昌在同行业发挥主导带动作用——2024年由吉林龙昌主持起草制定的中国炭素行业协会《石墨坩埚》公共标准已发布实施,运行一段时间后将申报国家行业标准。
亮眼的创新成果,源自持之以恒的研发投入。截至2023年末,吉林龙昌累计研发投入达5136万元。同时积极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与长春工业大学共建研发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吉林大学,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基地。这些举措,为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焙烧车间,一场绿色革命正在上演:吉林龙昌投入7000万元将传统敞开式焙烧窑升级为带盖环式焙烧窑,同步优化电力和天然气等能源供应及利用设施,可节约60%的天然气。“通过工业余热回收,循环对生产提供用热和办公生活进行供热,可以实现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促进企业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副总经理王玉文告诉记者。
得益于动力电池的旺盛需求,以及储能、小动力等细分应用场景升温带动,负极材料市场整体呈快速增长态势。作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石墨坩埚和负极石墨化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攀升。“我们正在研发试制碳纤维石墨坩埚新产品,希望通过增加产品品种,进一步开拓市场,为创造经济效益新增长点开辟道路。”面对未来市场的巨大需求潜能,王庆辉眼中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