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一只帝王蟹“撬动”的开放型经济样本

本报记者 赵广欣 陶连飞

凌晨4点,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附近海域,捕捞船将鲜活的帝王蟹收入活水舱。此时,扎鲁比诺港内的冷链车已接入与深海同温的循环水系统。当冷链车驶过中俄国境线的界碑,珲春口岸的海关查验系统已自动弹出“鲜活水产品绿色通道”的优先标识——三个时空点位的接力,让一只帝王蟹从捕捞到入境的时间被压缩至14小时。

这不是偶然的跨境流动:从地理上“一市连三国”的天然枢纽,到“随到随检随放”的通关效率,再到覆盖全国的冷链网络——一只蟹的跨境之旅,正在珲春这座23万人口的边境小城里,书写着吉林开放的微观史诗。

通关破壁:

当深海蟹遇上“中国速度”

在珲春口岸联检大厅的电子屏上,“俄罗斯帝王蟹专列预计14:30抵达”的提示灯不停闪烁。关员李建军的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报关系统里跳动的不仅是数据,更是帝王蟹从深海到餐桌的“倒计时”。

作为全国唯一对俄冰鲜海产品开放的陆地口岸,珲春用“地理+效率”构建起不可复制的优势:从俄罗斯扎鲁比诺港到口岸仅71公里,冷链车60分钟就能抵达;而海关开辟的“鲜活水产品绿色通道”,让帝王蟹享受24小时“随到随检随放”待遇——从抵港到入境的90分钟里,检疫官的采样拭子、报关员的盖章动作、冷链车的油门轰鸣声,构成了一套与时间赛跑的精密流程。

数据是最鲜活的注脚:2024年珲春进口帝王蟹约150万只,货值约33.1亿元,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

有俄罗斯渔民曾创下纪录:凌晨3点在白令海峡收网,14个小时后,蟹群已在珲春水产市场吐着泡泡——扎鲁比诺港到珲春的“海鲜走廊”,让中俄渔民共享着每分钟都在增值的“时间红利”。

站在珲春市防川村观景台,中俄朝三国风光在视野里拼接成“一市连三国”的画卷。这种特有的地缘优势,让珲春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天然枢纽——街道上中韩俄三语路牌与朝鲜族瓦当相映成趣,超市冷柜里俄罗斯帝王蟹与四川豆瓣酱并排“躺”着,跨境电商产业园的直播间里,主播用中俄双语喊出“新鲜帝王蟹,拍一送蟹醋”的吆喝,弹幕里的“买它”与俄语“Хорошо”交织。

市场裂变:

从米其林到百姓餐桌的鲜味迁徙

在珲春帝王蟹展销馆的直播后台,圣金贸易总经理王海的鼠标划过订单地图:喀什的馕坑旁将摆上清蒸帝王蟹,丽江古城的客栈里正预售蟹粉米线,昨晚的直播间更创下2000只的销量纪录……

有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帝王蟹菜品搜索量同比暴涨120%,三四线城市订单占比从28%跃至41%。这个曾被贴上“奢侈标签”的深海生物,正通过珲春的流通网络完成“身份跃迁”——

上海米其林餐厅推出“帝王蟹过桥”创意菜,蟹肉在热汤中舒展如白玉;深圳盒马的“现捕现蒸”区,家长带着孩子围观帝王蟹在蒸汽中变色;北京婚宴市场68%的套餐包含帝王蟹,当新人切开蟹形蛋糕时,“八方来财”的寓意随蟹香弥漫。

“保住氧气,就是保住蟹的灵魂。”李红梅的外贸公司里,技术人员正在调试“原车原水”运输系统:集装箱注入白令海峡的海水,智能面板上的温度、溶氧量曲线如心电图般跳动,每辆车配备的“蟹保姆”需每15分钟记录数据。曾有一次运输途中设备故障,“蟹保姆”小王用矿泉水瓶手动换水200余次,才让千只帝王蟹在72小时后仍保持“甜鲜到能尝到海水味”的口感。

而文化赋能让销售如虎添翼。王海的直播间里常上演“海鲜小课堂”:“别看它八足横行,帝王蟹学名‘堪察加拟石蟹’,属于异尾下目——但咱们中国人就爱它‘四通八达’的好彩头。”

这种“生物知识+吉祥寓意”的“组合拳”,让2024年直播销售额突破5.2亿元,单场最高卖出3.2万只,相当于让16吨深海美味在镜头前完成“云迁徙”。

产业蝶变:

从“过路蟹”到“全链鲜”的链条重塑

珲春经开区的一家渔业加工厂内,流水线正演绎着“海鲜变形记”:鲜活帝王蟹经超声波清洗、蒸汽蒸煮、液氮急冻后,变成即食蟹腿、蟹黄酱、蟹肉罐头等28种产品。

包装车间,工人将蟹黄汤包装入高铁专用保温箱——这些能在3分钟内加热的“移动鲜味”,去年仅电商渠道就卖出120万份,让来自深海的馈赠以300公里左右的时速穿梭在祖国高铁网络中。

围绕这只红蟹,珲春织就了一张完整的产业生态网:包装企业研发的可降解海鲜箱年产能达520万个,降解率超90%;物流企业开通的“珲春—青岛”冷链专列,让运输成本下降22%;职业学校的跨境电商专业里,学生们对着镜头练习“俄语吆喝+中文讲解”的带货技巧,每年输送超500名“海鲜主播”。

更令人称奇的是循环经济实践:蟹壳被提取甲壳素制成医美面膜,养殖废水经处理后灌溉有机蔬菜,形成“零废弃产业链”,年节约水资源53万吨,相当于填满212个标准游泳池。

夜幕下的珲春海鲜一条街热气蒸腾,北京游客陈先生咬下一口清蒸帝王蟹,眼睛发亮:“比我在上海吃得更鲜甜!”老板娘金顺子揭开秘密:“咱们离海近,连暂养池的水温都调得和俄罗斯海域一个样。”

这种“懂行”的背后,是开放型经济的深厚积淀——依托帝王蟹产业,珲春已形成多元投资格局,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此布局项目,本地培育的跨境农业企业数量稳步增长——这些企业既深耕中俄海鲜贸易,又拓展加工、冷链等上下游业务,让一只蟹的产业链条不断向两端延伸,串联起跨境协作的诸多环节。

三国蟹缘:

从地理交界到经济共生的跃迁

作为连接东北亚天然不冻港的枢纽,珲春距俄罗斯波谢特港仅42公里、扎鲁比诺港71公里,从俄罗斯深海打捞的海鲜最快当日就能端上我国老百姓的餐桌。这场跨越国界的“极速之旅”,背后是珲春依托区位优势打造的“海鲜高速通道”。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显示,珲春的“海鲜通道”每年为图们江区域降低物流成本1.2亿美元,相当于让10.5万只帝王蟹“免费”游进中国餐桌。而在人文交流层面,中俄“帝王蟹节”上,俄罗斯渔民与中国厨师同台比拼蟹宴厨艺;中朝合作的水产养殖项目里,朝鲜青年在珲春学习育苗技术;跨境电商平台上,韩国主妇通过直播下单珲春产的蟹黄酱,评论区里“鲜度赞”的韩语留言与“包邮”的中文回复相映成趣。

当波谢特港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捕捞船上时,珲春口岸的验货灯已亮了整夜——这是属于两只蟹的时空对话:一只在俄罗斯深海刚收进渔网,另一只已在电商页面“鲜活亮相”,奔赴万千中国家庭的餐桌。从“一口鲜”到“一条链”,从“望远镜里的三国”到“产业链上的三国”,珲春的帝王蟹故事,是中国以开放破解区域发展密码的生动实验。

正如一位老报关员的感慨:“这些红钳子划出的,不仅是通关轨迹,更是一条共赢航线。”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