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吉林市悦江滩公园迎来晨练的市民。65岁的退休职工李淑云站在新修的木栈道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感慨:“以前这里是一片荒滩,如今成了热门打卡点,这就是咱老百姓看得见的幸福。”自从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以来,吉林市发生的可喜变化、让广大市民感到幸福的岂止这一处。
在吉林市住建局的规划图上,8条新打通的“断头路”畅通城市脉络。“嫩江街通车那天,周边还有居民自发放起了鞭炮。”住在筑石·居易小区的居民李薇回忆说。更让10.49万户居民欣喜的是,一场覆盖全市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让昔日老旧的社区大变样——柏油马路平整延伸,彩绘绿植相映成趣,楼宇门安装门禁,楼道灯照亮回家路。
“叮铃铃——”吉林市12345热线话务中心的铃声骤然响起,接线员小张快速记录着。解放大路一小区的维修工单刚派发,供热服务中心的抢修车已在路上。“接诉即办”机制让民生诉求响应进入“分钟级”时代。去年冬天,独居老人张桂芳家的暖气片故障,从拨打热线到维修人员上门仅用了不到30分钟。
吉林市回应民生问题有诉即办,城市治理水平更加精细精准。围绕“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完善、困难群体帮扶”等关键领域,常态化开展民生问题“大调研、大起底”,47.9万件民生诉求有效解决,广大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2023年至2024年,吉林市连续两年实施“九解一协调”帮扶企业行动,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也让城市信用指数飙升,城市平均综合信用指数现已跃居东北地级市首位。
自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吉林市围绕精神文明创建推进城市发展,坚持高位统筹,保持齐抓共管合力攻坚,将创建任务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到平常;坚持以人为本,坚守创建为民惠民导向,以精神文明建设引领民生,问计、问需、问效于民,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坚持价值引领,擦亮文化品牌,丰富文化供给,开展主题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引领文明风尚。推进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持续推动“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迈进。
城市文明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与支撑,文化赋能让城市更有温度。复建的德胜门城楼上,一位老人指着飞檐斗拱告诉孙子:“这里曾是老吉林的八座城门之一。”如今,这座老建筑正以其美丽古朴的外观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据了解,吉林市拥有开放的文博场馆84家,备案博物馆每万人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在官参局博物馆,游客可以体验称参、研磨人参粉等传统工艺;喜连成京剧艺术公园里,票友们的京胡声时常飘过仿古戏台的飞檐。
文化惠民活动更让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松花江之夏”“璀璨江城夜”等活动丰富了市民生活,乡村雪地足球争霸等精品活动“火爆出圈”,吉林马拉松等活动持续提升城市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城市的温度不单单体现在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上,也体现在市委、市政府超前为广大市民办的一桩桩民生实事上。节日期间开通68条免费公交线路、对公交站亭进行改造、在吉林站东广场地下修建运动中心、开通吉林市至哈尔滨城际公交……太多民生实事让市民体会到“意外的幸福”!早在两年前,吉林市就荣膺了中国宜居城市东北地区第一名。
这座城市里,“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等各级各类身边好人、道德典型的故事广为流传,大量注册志愿者活跃在街头巷尾。
从环境卫生治理到“博物馆之城”建设,从民生问题“大起底、大调研”到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吉林市正将精神文明创建的“施工图”变为市民幸福生活的“实景画”。正如市民王铁民所说:“现在的江城,从干净的街道到丰富的文化活动,处处都能感受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