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县东光镇长荣村入口处,童长荣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苍松翠柏掩映间,“革命英烈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在纪念碑旁边的童长荣纪念馆中,泛黄的历史照片、珍贵的革命文物、生动的场景复原,将这位抗日英烈的光辉事迹全方位呈现出来。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感受革命先烈的赤诚与担当。
九一八事变后,童长荣被党组织调到东满地区担任特委书记,领导中共东满特委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带领东满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1932年冬至1933年春,童长荣和东满特委的其他负责人领导游击区广大军民,与日军周旋于深山密林之中,作战60多次,歼敌数百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1934年3月21日,童长荣在庙沟村(今长荣村)大北沟与拉网搜山的日本侵略军遭遇。突围过程中,年仅27岁的童长荣壮烈牺牲。
“在这片山林深处,距离这里约1公里处,就是童长荣烈士牺牲的地方。”汪清爱国主义教育中心讲解员赵亮亮指向陵园南侧连绵的群山说:“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童长荣烈士的精神火种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汪清县各个学校积极开展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成长血脉。例如,童长荣红军小学通过组织红色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参观烈士陵园等活动,让童长荣的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汪清县重点培育黑木耳、桑黄、人参等特色农业产业,走出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振兴之路。
走进天桥岭镇桃源小木耳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智能无人生产车间,数字化管理系统精准控制着菌包生产的每个环节。企业通过引入木耳菌包全自动化全套生产线、建立菌包数据库等方式,实现黑木耳菌包从上料、拌料、接菌、装袋、成筐、运送、灭菌、培养、摆袋全流程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2022年,吉林省首例“盒马村”模式被引进汪清,盒马(中国)有限公司与该产业园展开深度合作,不仅让汪清黑木耳议价能力倍增,更让其成功打入高端市场。目前,汪清县黑木耳年栽培总量基本稳定在6.5亿袋,产量达3.5万吨,实现产值34亿元,持续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与此同时,桑黄产业和人参产业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24年,全县桑黄栽培量达到175万袋,实现产值2356万元。全县园参留存面积367公顷,林下参种植面积1798.6公顷。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县人参产值超1亿元。这些特色产业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记者采访结束时,秋日的细雨蒙蒙,浸润着这片英雄的土地。童长荣烈士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焕发着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从孩子们接受红色教育时的坚定眼神,到现代化农业园区的智能生产线,红色基因在这片热土上薪火相传、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