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丁美佳)近日,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市司法局,全面推行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通过标准化文书模板提升诉讼效率,减少群众诉累。
走进吉林中院诉讼服务中心,诉状生成一体机映入眼帘,当事人扫描身份证、填写基础信息后,5分钟内即可获取符合规范的法律文书。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法院还设立了‘银发服务岗’,由导诉员提供一对一人工辅助,确保服务无差别覆盖。”
今年3月,吉林中院召开专项工作交流会商会议,与市司法局联合签署《加快推进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全面应用工作方案》,明确“全流程规范、全区域覆盖”的工作目标。示范文本涵盖民间借贷、物业服务合同等67类常见纠纷,采用表格化、要素化设计,当事人只需勾选关键信息即可生成规范文书,避免因格式错误导致的反复修改。
吉林市法院自2022年起探索要素式裁判文书模板,将无争议事实简化为序号式列举,争议焦点逐项分析,文书篇幅缩短40%,当事人履行率提升30%。推广至全市后,今年上半年,吉林地区民事案件立案材料补正率下降25%,平均立案时间缩短至1.2个工作日。全市法院通过示范文本已办理案件120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98.6%。
为保障示范文本精准应用,吉林中院开展两级法院立案庭工作人员专项培训,围绕文书填写规范、线上操作流程等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同时,建立“法官说法工作点”和“百姓说事点”,组织法官深入社区、乡村开展普法宣传。市司法局同步组织律师协会、基层法律工作者参与推广,形成“法院主导、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
“示范文本的推行,是从源头提升司法质效、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吉林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继鹏表示,下一步,将结合“智慧法院”建设,探索AI辅助生成文书、区块链存证等技术应用,让司法便民更具科技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