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9版:特刊

林海雪原 烽火丹心

——踏访吉林大地上的东北抗联红色地标

本报记者 王子阳 赵梦卓 李娜

白山松水,沃野千里,层峦叠翠。

行走在广袤的松辽平原,深入连绵起伏的长白山脉,松涛阵阵,耳畔仿佛仍能听到80多年前那穿越时空的呐喊与枪声。

磐石、通化、敦化、汪清、白山……这些镶嵌在白山松水间的地名,不仅仅是地理坐标,更是铭刻着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斗争史诗的红色丰碑。血与火淬炼出来的东北抗联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在这片英雄热血染红的土地上代代相传,融入城市肌理与百姓生活,成为新时代吉林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一)

走进磐石红石砬子山区,城市的喧嚣被彻底隔绝。因为山高林密、地势险要,这里易守难攻,曾为东北抗联提供了生存与战斗的条件。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游击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的创建地,是东北抗日联军诞生的摇篮。80多年前,杨靖宇、李红光等抗日英雄,用最简陋的武器和最炽热的信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镌刻下保家卫国的光辉历程。

密林深处,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在依稀可辨的战壕、地窨子等遗迹上。“看,这就是当年抗联将士们生活战斗的地方。”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队执行领队李宁宁指着一处地窨子向记者介绍,“冬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缺衣少食,就靠这地窨子御寒,他们吃的是野菜、树皮,甚至皮带。”

继续深入山区,营房基址、地窨子、战壕等东北抗联遗址渐次呈现。据了解,在磐石红石砬子山脉及周边,累计发现3300余处抗联遗迹,形成了以八家沟、姚家沟、二趟沟等为核心的庞大东北抗联遗址群。可以确认的是,磐石红石砬子遗址群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抗联遗址群。

“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这里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在磐石市红光中学校内的李红光纪念馆里,高中学生、第8批红色讲解员陈姝霏慷慨激昂地讲述着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她清亮的声音在展厅内回荡,带领参观者穿越时空,仿佛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这所以抗日英雄李红光命名的学校,多年来持续创新红色育人模式,印制了以李红光抗日故事为主题的连环画,制作了红色主题书法字帖,创作了《学习英雄李红光》等红色歌曲。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组建了由学生担任讲解员的红色宣讲团。课间时分,总有学生自发来到纪念馆参观学习。“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光中学校长金日东说。

红色基因的延续,革命精神的浇灌,让磐石这片土地永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

(二)

红色,是山城通化的厚重底色。

浑江东岸,靖宇山上,松柏苍翠环绕,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坐落其间。登上46级台阶,可看到一条笔直的甬道直通向前。“甬道正面是将军陵堂和墓室,两侧4座展厅展出杨靖宇将军青少年时期的遗物和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关文物、文献、照片280余件。”听着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宣教部部长于洋的讲解,杨靖宇将军光辉而壮烈的一生浮现在眼前。

杨靖宇烈士陵园是首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近年来,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聚焦我省“三地三摇篮”红色标识,立足“红色教育领航新发展”理念,配合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打造经典现场教学点,不断以红色文化赋能发展大局。“自陵园开放以来,平均年接待量超40万人次。”于洋说。

在保护中传承弘扬,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为了让红色基因“活”起来,这里不断加强基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不断探索宣传模式,使红色教育亮点更亮、优势更优。“我们打造了‘数字园馆’,增设了全景VR展览、360度沉浸式参观游览,并开启微信公众号与网站一键互通,线下与线上同时开放红色文化体验。”于洋介绍。

80多年前,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率部在这里与日寇浴血奋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卓越功勋。这里是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抗日山地游击战战略战术实践地,创立了“河里”“老岭”抗日根据地,总结出“三大绝招”“四不打”等游击战术……漫步通化,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

如今,这座曾孕育东北抗联精神的英雄城市,正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加快建设人参、文旅、医药健康等产业集群,谱写新时代振兴发展新篇章。

(三)

一路向东,车轮碾过吉林丰饶的黑土地,驶入长白山脉莽莽苍苍的怀抱。

在汪清县东光镇长荣村,童长荣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苍松翠柏掩映间,“革命英烈永垂不朽”8个大字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汪清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东满特委所在地,东满地区党的领导核心和抗日战争指挥中心。童长荣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者之一,先后担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等职。他深入延边等地,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将分散的抗日力量整合起来,推动成立了反日游击队,多次领导游击队打击日伪军,有力牵制了敌人的兵力。

在艰苦的环境中,童长荣身患重病却始终坚持指挥战斗。1934年3月,身患重病的童长荣和部队被敌人包围。他坚守阻击敌人的一线,腹部中弹后仍继续战斗,直至牺牲。

“在这片山林深处,距离这里约1公里处,就是童长荣烈士牺牲的地方。”汪清爱国主义教育中心讲解员赵亮亮指向陵园南侧连绵的群山说:“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童长荣烈士的精神火种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汪清县各个学校积极开展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成长血脉。例如,童长荣红军小学通过组织红色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参观烈士陵园等活动,让童长荣的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从汪清县驱车两个多小时后,记者一行抵达敦化市,“镜泊英雄”陈翰章的事迹在此广为传颂。陈翰章将军是东北抗日联军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东北抗联一路军智勇双全的高级将领。他率领抗联战士驰骋沙场,在敦化、宁安和镜泊湖等地区痛击日寇,指挥了寒葱岭伏击战、智取额穆县城等大小战役数百场,在东北抗日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如今,位于敦化市的陈翰章烈士陵园,成为社会各界学习传承英雄精神的重要阵地。为了纪念陈翰章将军,在陵园不远处修建了陈翰章生平事迹文化中心。在这里,可以了解陈翰章从少年学习到参加革命、走向抗日的生平事迹,也能看到还原的将军少年时的生活场景。

“陈翰章将军为国家和民族舍生忘死的精神令人感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人铭记他的事迹,将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翰章乡基层专干张圣奇动情地说。

(四)

在白山市江源区,坐落着一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这就是白山市江源区烈士陵园。这里也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第二军军长王德泰长眠的地方。

追寻英雄足迹,记者走进白山市江源区烈士陵园,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战火岁月。

1931年11月,王德泰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革命生涯。王德泰是一名智勇兼备的优秀指挥员,是东北抗联将领中能征善战的“虎将”。在战斗中,他勇猛顽强,机智果敢,往来于枪林弹雨之中,身先士卒。在王德泰等第二军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带动下,第二军迅速成长壮大,成为一支英勇善战、吃苦耐劳的人民抗日武装。

王德泰认真贯彻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曾多次联合抗日救国军、义勇军、山林队,共同对日伪军战斗。到1936年初,延边一带的绝大多数救国军、义勇军、山林队都与第二军建立了合作关系,作战时接受第二军的统一指挥与部署。在东北人民抗日游击战争中,他所率领的东北抗联第二军转战于白山松水间,为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业立下不朽功绩。

1936年11月7日,王德泰率领200人到江源区松树镇大安村召开第二军干部会议,突遭伪骑兵第七团600余人袭击。他带领部分战士与敌激战。当日15时,在追歼逃敌时,王德泰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9岁。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王德泰在列。

从羊脸山山脚拾级而上,登至山腰,一座高10米、身形伟岸的王德泰将军雕像出现在视野中。将军一身戎装,深邃的目光眺望远方。记者看到,陵园内,不时有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前来凭吊。他们驻足雕像前,向先烈默哀致敬,瞻仰烈士事迹浮雕,表达对先烈的无限追思和崇敬之意。

“每到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陵园都会组织大型祭扫活动。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约为6000—7000人。”白山市江源区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费红说。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在长白山麓的松涛林海中,白山市正以抗联密营篝火为笔,以松花江碧波为墨,书写着一部“红绿交融”的振兴进行曲。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白山松水间,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东北抗联精神,早已成为吉林这片黑土地最深沉的文化基因。新时代新征程,它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激励着吉林儿女,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道路上,续写着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英雄篇章。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