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绿花瓶、电台、铅字印章、缝纫机头、铁铸单刀、铁笔、锅撑和饭桌……在吉林省博物院234件国家一级文物中,有8件文物看起来不那么明艳、但却夺目,总能吸引人驻足凝望并久久沉思。
这8件文物就是与抗战英烈,特别是东北抗联将士相关的红色文物,每一件,都镌刻着一个以身许国的动人故事;每一件,都铭记着以热血铸就的信仰信念。
一对翠绿玻璃花瓶是东北抗联烈士的结婚信物,更是保存和传递党秘密文件的“信箱”;一部电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斗争起到重要的联络作用;一枚印章,是海龙县爱国民众自发开展抗日斗争的见证;一把锈迹斑斑的单刀,述说着“铁血少年营”的勇敢与不屈;一支磨损的铁笔,为后人保存下了最宝贵的抗战记忆;一架缝纫机头,展现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历史;一架铁制锅撑、一张木制小饭桌,是抗日军民鱼水情的真实写照。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这些红色文物承载的光荣历史、感人事迹,让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有了触感、有了轮廓。凝望这些红色文物,“重返”历史现场,一串串数字、一段段史实有了最具象化的表达,历史的真实展现出其撼人心魄的力量。
作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吉林这片热土,在14年抗战期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全省现存217处抗战遗址,其中12处为国家级纪念设施,记录了东北抗联在极端环境下的斗争历史。1931—1945年,吉林有12.8万军民参与抗日,3.2万人入列《吉林省抗日英烈谱》,平均每平方公里有0.7名志士献出生命。白山松水间,先烈们用最炽热的鲜血书写了最壮丽的爱国史诗。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回顾东北抗联先烈们走过的来时路,能让每一个人更加清醒地明白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而从这段历史中淬炼出的伟大精神,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弘扬,融入血脉。先辈们铁血丹心、舍身报国的精神火炬将永远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照亮华夏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