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吉林,满目葱郁,沃野千里。
从长白山下的密林深处到松辽平原的村落旁,那些静默矗立在白山松水间的抗战遗址与纪念设施,如同一个个历史的坐标,镌刻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不屈精神。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蒿子湖密营纪念馆、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杨靖宇烈士陵园……每一处遗址都承载着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每一座纪念设施都诉说着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近年来,吉林省在这些红色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上不断探索,以敬畏之心守护历史,以创新之举激活价值,让沉睡的历史记忆苏醒,让伟大的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守护:让历史遗迹“活”下来
走进磐石市红石砬子山区,茂密的丛林遮天蔽日,脚下的山路崎岖不平。在这片看似普通的山林中,抗联密营的遗址在林间若隐若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游击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的诞生地,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地。
自2021年起,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红石砬子山区展开系统性考古工作。目前,已在红石砬子山脉南北两侧十五道沟谷内,发现东北抗联相关遗迹3300余处,形成了以八家沟、二趟沟等为核心的庞大东北抗联遗址群。“可以确认红石砬子遗址群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抗联遗址群。”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说。2023年,红石砬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2024年,该项目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我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充分保护好丰富的红色资源,对革命文物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貌,把革命文物的价值阐释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省委、省政府对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作高度重视,2021年,我省启动东北抗联遗址考古调查项目,目前完成了登记在册的14处抗联遗址考古调查,遗址内新发现遗迹点位2.5万余处。今年6月,省文旅厅与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共同开展了第一批、第二批《吉林省革命旧址名录》的核对工作和《吉林省革命旧址名录(第三批)》的遴选申报工作。经过资料整理、审核修改、专家论证等环节,于6月25日核定公布了三批《吉林省革命旧址名录》,共375处革命旧址,包含182处东北抗联旧址。
为构建全面系统的革命文物保护体系,我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2024年1月1日,《吉林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吉林省首部关于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的地方性法规,让保护工作有了硬约束。同时,我省还编制了《吉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吉林省东北抗联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为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提供了科学指引。
2024年12月24日,省委宣传部牵头召开吉林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吉林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联席会议制度》《吉林省红色资源调查认定办法》,标志着我省从制度层面实现了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作资源整合。省文旅厅与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吉林省贯彻落实〈东北抗联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工作措施》,推动东北抗联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加快发展。
政策落地为基,科技赋能为翼。2023年9月14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磐石市博物馆携手共建了红石砬子遗址考古工作站,致力于遗产保护利用开发工作,工作站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出土文物保护区、样品采集制备区、文物分析研究区。“现代科技的赋能,让这些珍贵的革命遗产在时光流转中“永葆青春”。运用各类文物保护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现阶段工作站主要对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出土的铁器进行科学保护。未来,吉林省各遗址出土的铁器都可以移送至工作站,开展进一步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室的技术人员介绍说。
利用:让红色资源“火”起来
今年6月12日,一场庄严肃穆的“军地千人重走抗联路”活动在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举行,活动同步设立集安市、梅河口市、柳河县、辉南县4处分会场,共有来自驻军部队、党政机关人员和民兵、中小学生等千余名代表参加。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学唱抗联歌曲、重走抗联路、重温入党誓词、参观抗联纪念馆……当《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回荡在通化的山林间,东北抗联精神这座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永激后人的不朽丰碑更加熠熠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
我省红色资源十分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厚重,一千余处红色资源静静地分布于广袤的吉林大地。近年来,我省落实总书记要求,充分发挥“三地三摇篮”的资源优势,激活红色文化孕育的持久生命力和强大感染力。
深挖红色资源,我省打造了东北抗联文物研究、保护、传承工作的“吉林样板”。2019年,吉林大学成立东北抗联研究中心,2022年成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2024年吉林大学和吉林省博物院成功获批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这三个机构共同打造东北抗联历史与精神的研究、传承与弘扬的新格局。聚焦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我省现有吉林大学党史党建学长白山高端论坛、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年会、吉林省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会年会等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区域乃至全国高校、文博系统、党史研究部门、社科研究机构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
持续推进革命文物利用与文旅融合发展,我省“红色+旅游”模式遍地开花。以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为核心,串联起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磐石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纪念馆、李红光纪念馆、莲花山东北抗联红色文化展览馆等红色主题展馆,磐石红色旅游的“金字招牌”越来越响。游客们可以在这些展馆里,通过实物、图片、文字、影像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东北抗联历史。2024年,磐石市接待游客1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5亿元,其中红色旅游人数占比70%以上。
持续开展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我省让红色资源焕发时代新光彩。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以东北抗联为主题、全省首批纳入中组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的干部学院,充分利用地域红色资源,打造了核心现场教学区——杨靖宇烈士陵园、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围绕老岭抗日游击根据地、金川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两大游击根据地,打造了抗联密营、抗联棋盘、靖宇印章发现地、金伯阳纪念广场、白家堡子惨案纪念地等现场教学点。学院建成以来,参训学员近30万人次,成为全国首批教育部“大思政课”的教育基地,并成为独具特色、具有影响力的全国党性教育示范基地。
传承:让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今年7月15日,在深化东北抗联历史研究讲好东北抗联历史故事座谈会上,省委书记黄强发表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东北抗联历史挖掘好、研究好、宣传好,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奋力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规划绘蓝图,落实出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也应与时俱进,我省积极探寻更多满足群众需求、紧跟时代潮流的展示传播方式,扩大革命文物的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全方位提质升级,我省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创新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今年是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和牺牲85周年,杨靖宇烈士陵园将打造“数字园馆”,建立杨靖宇烈士陵园网站,增设全景VR展览,360度沉浸式参观游览,开启微信公众号与网站一键互通。同时,参与中宣部红色基因库项目,利用电子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解剖分析,重塑建模,通过立体化空间让文物“活起来”。
磐石市精心打造了“黑土地·红石魂”红色主题展览,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文字、影像等资料,生动展现了东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内军民生产生活以及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斗争情况。展览自开展以来,不仅在磐石市本地展出,还以流动形式在辽沈战役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武汉革命博物馆等地展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东北沦陷史陈列馆《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日前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研究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展览使用照片600多张、文物400多件套,配合历史影像、见证人口述史料,再现了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主体的东北各界民众英勇顽强抗日斗争的壮举。今年9月,《赤子长歌 民族英雄——周保中将军生平展》和《暴蹄践踏 铁证如山——日本秘藏侵华战争照片实录展》即将开展,这些展览弘扬抗联精神,让群众在回望历史中凝聚共识,汲取力量,勇担时代使命。
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省委宣传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连续六年组织开展吉林省“寻访老兵足迹、讲好英雄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宣传活动,抢救性挖掘整理参战老兵为建立和保卫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更好地展示了吉林大地的英雄风采。今年8月下旬起,连续多年举办的全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宣讲活动)将在全省启动,打磨红色故事,汲取奋进力量。
我省持续加强东北抗联档案的持续挖掘,一系列举措切实增长了东北抗联精神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让抗联故事走进更多人心里,让不朽精神在新时代的东北大地愈发鲜活明亮。
今年9月,吉林省第三届红色旅游节将在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正式开幕。本次红色旅游节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邀请央视知名品牌节目走上舞台,现场互动,共同致敬抗战先烈。
散布在吉林大地上的抗战遗址,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指引。它们不仅记录了过去的苦难与辉煌,更蕴含着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吉林正让这些红色印记成为激励人们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让抗战精神融入血脉、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