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9版:市州·长春

“农”墨重彩 “丰”景如画

——从第二十四届长春农博会看德惠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长春农博会德惠展位集中展示了德惠绿色农产品最新发展成果。

郭家镇每年举办盛大的葡萄文化节,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

吉林德翔集团以优质生态喂养技术和全自动标准化养殖模式,喂养出绿色安全“粮鸡”。

德惠市全面打造远近闻名的“德惠大米”品牌。

德惠市通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蟹田米品牌“零的突破”。

8月15日,第二十四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在长春农博园盛装启幕。达利、佰顺、佳龙、德翔、阔源食品等32家知名企业带着德惠市的特色优质农副产品精彩亮相,凭借独特品质和鲜明特色,成为展会现场一大焦点。

紧扣“中国食品名城”主题,位于2号展馆的德惠展区融合地域特色与现代美学,以功能化布局与信息化呈现打造了高辨识度展示空间,集中展示了德惠绿色农产品最新发展成果和农牧业发展的厚重底蕴。

23个展位,240余个品种,从一个个展示项目、一项项产品成果望去,一个农业大市的农业产业价值升维之路越发清晰,德惠市现代化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图景,徐徐铺开,充满生机。

良品良种

打造有口碑的“品牌农业”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吉林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中,德惠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核心,充分发挥中国食品名城金字招牌优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

走进农博会德惠展区,阔源、佳龙等众多品类设立专门的品尝区,吸引了很多参观者前来品尝;达利、百乐的休闲食品,德翔粮鸡系列产品独具特色;五粮酒业、五台双龙高粱酒厂等企业的系列白酒纯粮酿造,酒体醇厚,回味悠长;吉地嘉禾、家佳乐调味食品等产品特色鲜明,前来品尝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

近年来,德惠市坚持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加速释放品牌强农“乘数效应”。

提到德字号品牌,不得不说的是,此次农博会上,德惠市岔路口镇的大米可谓是“赚足了人气”。

松江佰顺、山河米业、佰色禾田、佳峰米业等多家稻米企业推出的德惠小町米、稻花香系列大米,米粒整齐饱满,晶莹剔透,吸引了很多客户前来询价。

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先。多年来,德惠市在发展特色农产品的过程中,做足了“米”文章,打造了远近闻名的“德惠大米”品牌。

“在稻田里面养河蟹,可以有效避免农药、化肥的投入使用,最大限度保证水稻、水产品的绿色安全。”这就是“德惠大米”的秘诀——稻渔综合种养。稻渔综合种养利用生物共生原理,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前提下,能显著增加稻田综合效益,实现“稳粮增收,渔稻互促,绿色生态”,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产业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统计,通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德惠市的水稻每亩综合收益能够达到1000元以上,通过绿色认证的稻米每亩综合收益能够达2000元左右。

为了让稻农看到效益、带动稻农参与,德惠市建设省级、市级示范区及县级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德惠市的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现已初具规模。从2015年的200亩尝试,发展到了现在的10万亩。

德惠市还通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蟹田米品牌零的突破,培育出了“水善漂香”“新臻齐”“任大兵蟹田”“蟹小柒”“钳稻家”等12个蟹田米品牌,相继认证了绿色有机食品。

目前,作为吉林省5个稻渔综合种养整市推进示范区之一,德惠市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省级示范区2个、市级示范区3个、县级示范基地5个,成功培育岔路口镇蟹稻家、菜园子镇吉德园等一批“领军型”渔业科技示范主体13个,培育出蟹田米品牌12个,稻渔产业发展取得了“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显著成效。

“我们渠道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9个省市地区和海外的几个国家,并与60余家500强企业和知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公司拥有四条国内一流的稻米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具备全流程、分段可控检验功能,稻米生产线设备工艺先进,日处理稻谷能力800吨,其中自动化多规格真空包装生产线日产能300吨以上。”吉林省松江佰顺米业有限公司基地总经理李少东说。

近年来,德惠市依托岔路口镇、朝阳乡建设产业集群,组织有能力有发展空间有市场份额的龙头企业,从种子、化肥、生产技术、生产安全、生产规范等多方面进行统一和规范,主打“德惠小町”米品牌。其中以水稻种植五个连片乡镇划立为种植核心产区,打造德惠市水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园区内已基本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绿色水稻订单种植模式,推广有机水稻种植的“鸭田稻”“蟹田稻”“鱼田稻”等新模式新技术的应用,龙头企业经营水平也在大幅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逐步健全产业链,积极拓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经营模式。

同样,令人赞美不已的是,农博会开幕当天,德惠市展位免费试吃的布海香瓜。

前来参展的长春市民赵梦说:“早就听说德惠布海香瓜‘香飘万里’,这回我终于见识到了,是真好吃啊!”

截至2024年底,布海瓜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200公顷,产量6.24万吨,产值达到8.2亿元,瓜菜种植户数达到2700余户,带动就业人数达到0.7万人次。

一个产业的进步,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德惠市正以新建设的“布海簋市”为重要基地,建设布海香瓜产业园,组建“布海镇香瓜种植联合体”,同时,以“102国道”和德九公路两条国省干道为轴线,以香瓜种植产业为中心,发挥1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打造两条香瓜产业示范带,做大做强香瓜产业。

不仅有岔路口稻米、布海香瓜,还有郭家葡萄、菜园子西红柿、夏家店干菜等一批“德字号”区域公用品牌,近年来,德惠市不断创造乡村品牌经济,打造“德”字号品牌矩阵,持续加大品牌创建力度,着力推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联动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突破。

科技兴农

打造高品质的“舌尖产业”

达利的面包,香软松甜;吉牛的和牛、阔源的预制菜,气味鲜香……农博会现场,“达利园”蛋黄派、“可比克”薯片、“好吃点”饼干等各类休闲食品和饮料琳琅满目,吉牛的和牛、阔源的预制菜试尝窗口人流涌动,成为妥妥的“C位”。

多年来,德惠市在推进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坚持围绕“农”字做好做活“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三大增值文章,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过去,粗放式屠宰多,精深加工少,原料型输出成本高,附加值低。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全力打造长春的‘后厨房’。”德惠市委、市政府找准发展痛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大健康(食品)产业园,紧紧围绕食品制造、农副食品加工等相关行业上项目、育龙头、延链条、树品牌、拓市场,实现了食品工业更有分量的发展。

年初以来,全市加快农牧加工产业园、铭星药业大健康产业园等17个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类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引导域内企业改造升级,推动农畜产品就地就近精深加工转化,力争年底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产值突破百亿元。

走进德惠市朱城子小食品生产小镇,吉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的无菌食品生产线上,一排排巧克力派在传送带上推进,经过筛选、冷却、包装等工序,过程行云流水,环环相扣。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4年落户朱城子镇以来,产业持续扩容,生产线由最初的8条增至26条。企业年产值由最初的5亿多元猛增到12亿元,最高时达15亿元。

该公司目前已拥有18条国际先进的食品生产线、7条饮料生产线,可生产上百种产品,累计实现产值近300亿元,纳税20亿元。

以吉林达利食品为引领,德惠市不断延伸食品产业链,辐射原料供应、包装、物流等上下游企业。德惠市新型中央厨房供应链产业园项目总投资6.8亿元,总规划占地面积为8.4万平方米。据新型城市央厨供应链(火锅食材加工)项目常务厂长刘鹏程介绍,该产业园项目当前已入驻六家企业,并已经全部投产。投产后,年产鱼豆花、虾滑、嫩牛肉、预制菜等四大类食材1.8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利税35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650余人。其中吉林省仁良谷道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以鱼豆花加工为主,自主研发鱼豆花火锅食材,不断将产品标准进行细化,对关键控制点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并全程可追溯,生产现场完全按照GMP标准实施,配备了专业的冷库,实现单独存储和冷冻,并且有独立的化验检测实验室,能够自主完成产品检验检测。

德惠市新型中央厨房供应链产业园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和销售为龙头,以自有品牌和服务为支撑、以技术研发为基础的经营方针,秉承着“成为国民健康美食的领跑者”的核心理念,渠道覆盖全国多个省市,目前收到良好的口碑。

延链强链,深耕“舌尖上的产业”。吉林德翔集团,更是以良种鸡雏、优质饲料和全自动标准化养殖模式,喂养出绿色安全“粮鸡”,其系列产品畅销全国,不断为德惠市“中国食品名城”“中国肉鸡之乡”的美誉添彩。

吉林德翔集团常务副总裁王树强介绍:“养殖产生的鸡粪,与秸秆和菌剂混合发酵制成有机肥。有机肥还田改良土壤后生产出优质玉米。只有高品质的玉米,配上豆粕、氨基酸和维生素等,组成营养全面的饲料,最终喂出来的鸡,才能达到德翔粮鸡的标准。”

除绿色健康的全价饲料外,全自动标准化养殖模式也为粮鸡品牌打造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里,白羽肉鸡的喂料、饮水、通风、温度、湿度等数值均在最适宜范围内,确保42日龄肉鸡出栏率达到98.5%,出栏均重达2.96公斤,保证肉鸡的口感和营养。高标准、严要求,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德翔“粮鸡”产品因此畅销全国,收获广泛认可。

因为“粮鸡”全产业链的带动效应,德惠市先后有数十家牧业公司涉足肉鸡产业,肉鸡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获批建设国家肉鸡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肉鸡、肉牛、生猪、玉米深加工、稻米精加工、休闲食品、生物化工、酒业、油脂、蔬菜等重点产业,通过引进外资,激活民资,启动内资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德惠市形成了龙型经济产业集群。

在德惠,像达利、德翔这样的长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已发展到80户,国家级龙头企业占全省六分之一,龙头企业总数位列全省第一。

如今,皓月集团、德翔集团、达利集团、佳龙集团……在德惠市的大街小巷,你会不知不觉走进这些企业的直营店,把各种心仪的食品带回家。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德惠市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发展“餐桌经济”,目前,有9万余户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食品工业发展实现了从“零散”到“链式”、从“集群”到“产业圈”的战略飞跃。

产业嫁接

打造强市兴业的“致富链”

稻花田里来游学、认养一只鸡、一米菜园、后备厢咖啡……在德惠市,一系列“农旅融合”的产业项目,架起了村民家门口的“致富桥”。

正值暑期,在德惠市岔路口镇稻田蟹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体验了稻田抓鱼、捕蟹,喂鸭,学习了解草莓、白菜、生菜等蔬菜水果的生长习性,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体验劳动、亲近自然……“这是我的新尝试。”基地负责人李长义说。李长义可是远近闻名的水稻种植“老把式”,30多年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使他成了大家心中的“标杆”。

今年,他又在稻田临近木栈道处挖了3个水池,蓄养鱼和螃蟹,李长义表示,这是另一种新尝试——“稻田+农文旅”。“暑假期间,我们特意打造了一块小天地,让孩子们在这里体验抓鱼、抓蟹的快乐。”这是他从去年“稻田里钓螃蟹”的体验中得到的启示,今年打算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同时,德惠市岔路口镇借助现有稻田资源立足特色产业基础,以四季稻田这一特色景观为切入口,挖掘农业附加价值,促进旅游要素集聚,探索“农业+文旅”发展模式,依托吉林省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江畔农牧合作社观光栈道及佰顺米业水稻博物馆和透明工业生产线,通过学生研学、农事体验、趣味钓螃蟹等方式,谋划举办“插秧节”“金秋稻米节”“开镰节”等活动,结合村民闲置资源,探索研学、露营、自驾游等文旅业态,传承农耕文化、打造农文旅地标。

更让人们向往的是,来德惠还能在葡萄园里畅想“诗与远方”。

随着葡萄产业园的高规格规划与德农公路的全面通车,郭家镇正式开启了葡萄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新纪元,并巧妙融合文化旅游元素,打造出一个集采摘体验、休闲观光、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旅游胜地。

每年葡萄成熟季节,郭家镇都会举办盛大的葡萄文化节,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游客们不仅可以亲手采摘到新鲜可口的葡萄,感受丰收的喜悦,还能在葡萄园漫步,享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葡萄+文旅”的发展模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郭家葡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郭家镇的餐饮、住宿等相关服务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是延伸产业链、打造强村富民场景的目标。”郭家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将把特色主导产业和乡村旅游品牌结合起来,运用“产业+基地+农户”“村党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低收入农户”等多位一体运作模式,做大做强研学科普、创意农业等乡村新业态,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

德惠市还积极培育玫瑰花、万寿菊等“美丽经济”,推动特色产业与文旅、园艺、民宿等产业嫁接发展。

在这丰收在望的三季度,进入项目建设黄金期的各大项目加足马力,朱城子镇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加速提质,“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模式全面推广,农业电商发展劲头正旺,为今年德惠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随着技术突破与场景创新的双轮驱动,农业文旅正加速成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

坚持走现代化农业“接二连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横向拓宽产业边界,培育农业电商、农产品定制等新业态,从单纯农产品生产向“农业+文旅+康养”延伸……德惠市,农业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

这里,休闲食品、玉米、水稻、肉鸡、生猪、肉牛、饲料、果蔬等“八大产业集群”呼之欲出;农畜产品就近精深转化,打造长春的“后厨房”;更多产品走上餐桌、走向世界各地,中国食品名城的称号愈发响亮,引得彩凤来栖;更多人走进德惠乐享田间研学……

德惠市现代农业,正向上生长。这个中国食品名城,正以更加充沛的力量将农业繁华的图景勾勒得越发饱满灵动。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