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号角回响处 精神永流传

——探览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长春围困战役与吉林解放”展厅

本报记者 张和力

“这里的每幅历史影像都会说话。”8月19日,在长春市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的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长春围困战役与吉林解放”展厅,观众轻声感叹。

“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自1947年5月13日至1948年3月15日,向国民党军连续发动夏、秋、冬三次大规模攻势,共歼灭敌军30.8万余人,攻克城镇77座,解放人口1500余万,扩大解放区30多万平方千米,将国民党军压缩于锦州、沈阳、长春3个孤立地区,为解放全东北奠定了基础。”在正式进入“长春围困战役与吉林解放”章节前,讲解员详细介绍了东北人民解放军夏、秋、冬“三季攻势”。

穿过“三季攻势”展厅,迎面是两面档案墙,其中司号员的剪影分外醒目,那是胜利的号角正在吹响——1948年长春那场“久困长围”的生死较量,被浓缩进展厅。

展板上方以醒目的字体写道:“1948年4月13日,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前线指挥所成立,专门负责解放长春。1948年5月24日,东北野战军夺取大房身机场,截断国民党守军空中增援和逃跑通道。大房身机场是国民党守军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打掉它就切断了敌军唯一的空中运输线。”

大房身机场旧影在展板下方定格,其下则是一封70多年前的电报影印件,标注着“1948年10月10日,郑洞国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报告争夺机场失败的缘由”。

展板前,一挺重机枪被擦得锃亮,枪身冰凉,仿佛在诉说长春解放的难忘历程。

“第一兵团司令员萧劲光、政委萧华,在长春前线指挥部欢迎起义的国民党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长春解放后,东北人民解放军发给国民党军士兵路费和路条证明,送他们返回家乡。”“长春国民党守军投降并在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举行缴枪仪式。”

……

一幅幅珍贵的影像依次排开,右侧展板展出周恩来10月18日致电郑洞国劝其起义的电报;再向右,是中共中央10月20日由毛泽东起草的贺电手稿;拐角处,微缩版“长春解放纪念碑”直指穹顶。

档案墙中间的投影循环播放着长春解放影像,胜利号角仿佛仍在回响,“热烈庆祝长春解放”的标语依旧鲜红。旁边展柜里,《东北日报“长春全城已告解放”号外》《1948年吉林省支前统计表》《1948年吉林省群众两次劳军慰问品统计表》无声铺陈民心向背;外侧,“旧市政府职员向民主政府报到”“土改发地照典礼”两张照片上下排列。

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处长朱巍现场讲述:“长春围困战是辽沈战役关键一役。1948年3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冬季攻势结束,国民党军在吉林仅剩长春孤城。守军新七军、第六十军及地方武装共10万余人,以中正大街(今人民大街)为界分守东西。6月7日,中央军委批准东北野战军对长春实施‘久困长围’。”

朱巍以时间为线,串起长春解放的重要节点:“10月17日凌晨,曾泽生致信郑洞国,并通电起义;当天下午出城接洽。18日凌晨,第60军撤出东部防区,解放军接防。18日夜,新七军派代表接洽,19日上午10时签署投诚协议,长春西部城区和平易手,长春宣告解放。20日,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贺电:‘名城光复,秩序井然,人庆更生,欢声雷动……’21日凌晨4时,郑洞国率残部于中央银行大楼(今人民广场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放下武器,战役画上句号。至此,吉林全境获得解放。”

走出展厅,初秋的人民大街车流如梭,历史号角声犹在耳旁回响。1948年的胜利解放,铸就了这座城市不屈的脊梁——“一汽”引擎轰鸣九州,“吉林一号”划过苍穹,黑土地上稻浪千重。这生生不息的脉动,正是吉林儿女的精神写照:以勇毅为轮,以创新为舵,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的征程上不断前行。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